[发明专利]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33392.5 | 申请日: | 202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9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金石;顾芷西;韩瑜;刘祺;孙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5/02 | 分类号: | H04L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朱琳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信 方法 装置 |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第一导频是终端设备在第一极化方向上发送的,第二导频是终端设备在第二极化方向上发送的;网络设备根据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确定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间的信道信息。可选的,上述第一导频可为密集导频,第二导频可以为稀疏导频。利用灵活的导频配置,可实现不同极化方向或同一极化方向不同天线间信道的外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信道测量开销。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 input multi output,MIMO)技术作为5G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网络设备侧使用大型天线阵列,同时服务于多个终端设备,以获得更大的空间复用增益。同时,为了解决网络设备的实际部署问题,比如,网络设备阵列天线的迎风面及天线阵列规模大小的选择等。在网络设备侧采用基于双极化的天线阵列。采用双极化天线可以在天线单元数目翻倍的情况下,有效缩减阵列尺寸,并获得近似两倍于单极化天线的信道容量。
在大规模MIMO中,采用双极化天线会给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的获取,带来新的挑战。例如,在双极化系统中,由于天线数量翻倍,且不同极化天线之间信道存在差异,导致信道状态信息CSI获取中的待估信道因子数量翻倍,增大了用户信道重建的难度。在双极化系统中,每个双极化单元由一个垂直天线和一个水平天线组成。则基站需要估计不同极化方向上的信道信息。如何获取不同极化方向上的信道信息是本申请实施例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以获取不同极化方向上的信道信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的执行主体为网络设备,还可以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部件(例如,芯片、电路或其它等),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第一导频是终端设备在第一极化方向上发送的,第二导频是终端设力城第二极化方向上发送的;网络设备根据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确定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间的信道信息。可选的,第一导频可以为密集导频,第二导频可以为稀疏导频,上述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间的信道信息可以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一极化方向上与网络设备间的信道信息,以及终端设备在第二极化方向上与网络设备间的信道信息。
通过实施上述方法,利用灵活的导频配置,可实现不同极化方向间或同一极化不同天线间信道的外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节省信道测量的开销,降低获得全信道信息的计算复杂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根据第一导频和第二导频,确定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间的信道信息,包括:网络设备对第一导频进行测量,获得天线极化无关性参数,天线极化无关性参数用于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二极化方向上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信道信息;网络设备根据第一导频,第二导频和天线极化无关性参数,确定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间的信道信息。例如,网络设备可根据第一导频,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一极化方向上与网络设备间的信道信息。网络设备可根据第二导频,对天线极化无关性参数进行微调,得到终端设备在第二极化方向上与网络设备间的信道信息。
可选的,第一导频可以为密集导频,第二导频可以为稀疏导频。通过实施上述方法,网络设备根据密集导频,可推导天线极化无关性参数。根据稀疏导频,对天线极化无关性参数进行微调,即可得到终端设备在稀疏导频所对应的第二极化方向上与网络设备间的信道信息。可见,无需都配置密集导频,配置稀疏导频,也可推导得到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间的信道信息,节省导频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对第一导频进行测量,获得天线极化无关性参数,包括:网络设备根据所接收的第一导频,确定第一接收信号向量;网络设备对第一接收信号向量进行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得到包括一条或多条路径中每条路径的时延和方向角的二维矩阵;网络设备根据每条路径的时延、方向角和其对应的二维矩阵,确定每条路径的增益;其中,一条或多条路径中每条路径的时延、方向角和增益,组成天线极化无关性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33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