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气体水合物生长的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海水淡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36823.3 | 申请日: | 202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2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臣;郑嘉男;王雪寒;杨明军;杨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气体 水合物 生长 多孔 介质 固定 海水 淡化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海水淡化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利用气体水合物生长的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海水淡化装置,包括位移机构、旋转机构、通气口、多孔介质区、气体区、多孔筛管、环刮器、截止阀、收集器、通水口和海水区。采用简单便利的方案实现了多孔表面生长的水合物的高效刮离,通过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方案分区域实现了多孔介质浸水/脱水与水合物生长/分离,有效解决了气体水合物法海水淡化工艺中海水补充、水合物分离以及浓盐水排除的一体化技术难题,适用于各种独立的气体水合物法海水淡化场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气体水合物生长的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海水淡化装置。
背景技术
淡水匮乏制约着人类快速发展,海水淡化已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气体水合物法海水淡化是一种新型的海水淡化方法,气体水合物是一种由水和气体在高压低温条件生成的晶体化合物,盐分无法进入水合物晶体(水合物排盐效应),其优势在于,气态分子既不会对液体造成污染,也易于与获得的淡水分离。
气体水合物法海水淡化是气体水合物的生成、分离和分解过程实现的,研究表明,置于气体中的多孔介质内的水生成水合物时,水合物会由于水的毛细作用生长到多孔介质之外,这种生长在多孔介质表面外的水合物十分纯净,水合物晶体颗粒之间不会掺杂海水,将这种生长在多孔介质表面外的水合物分离,分解后即可获得纯净淡水。目前,虽有基于水合物这种特殊生长现象的气体水合物法海水淡化方法被提出,但连续高效的气体水合物法海水淡化流程尚未实现,尤其是装置开发程度严重不足。绝大多数使用多孔介质的气体水合物法海水淡化装置均为固定式,生成水合物后的海水变成浓盐水无法被轻易快速排除,多孔介质内容易累积浓盐水影响后续的水合物生成,面临装置反复拆卸、多孔介质重新填装的问题,极大降低实际生产效率,因而,亟需开发一种多孔介质非固定式的气体水合物法海水淡化装置,一体化实现海水补充、水合物分离以及浓盐水排除。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气体水合物生长的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海水淡化装置,利用气体水合物在多孔介质表面的生长特性,采用简单便利的方案实现了多孔表面生长的水合物的高效刮离,并通过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方案分区域实现了多孔介质浸水/脱水与水合物生长/分离,有效解决了气体水合物法海水淡化工艺中海水补充、水合物分离以及浓盐水排除的一体化技术难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气体水合物生长的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海水淡化装置,包括位移机构1、旋转机构2、通气口3、多孔介质区4、气体区5、多孔筛管6、环刮器7、截止阀8、收集器9、通水口10和海水区11;
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海水淡化装置内部主要分为多孔介质区4、气体区5、海水区11和环刮器7;
多孔介质区4为非固定式,其表面为多孔筛管6,多孔筛管6的筛孔小于多孔介质粒径,但气体水合物可生长出多孔筛管6;多孔介质区4上部连接位移机构1和旋转机构2,位移机构1控制多孔介质区4进行上下移动,旋转机构2控制多孔介质区4进行旋转;根据离心作用,旋转机构2通过控制旋转速度改变多孔介质区4内的含水量;
环刮器7固定在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海水淡化装置内部,将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海水淡化装置上下分隔为气体区5与海水区11;
海水区11提供气体水合物生成所需要的海水,位移机构1控制多孔介质区4在海水区11进行充分浸水,并根据水合物生成需要改变浸水程度,通过利用旋转机构2旋转时的离心作用实现,生成水合物后的残余浓盐水同样是借助于旋转机构2的旋转离心排出多孔介质区4,海水或浓盐水均由海水区11下部的通水口10进出;
气体区5是气体水合物的生成区域,上部设有通气口3,向多孔介质非固定式海水淡化装置内通入水合物生成所需气体,浸水后的多孔介质区4在位移机构1控制下进入气体区5生成水合物,根据多孔介质内气体水合物的生长特性,水合物在多孔筛管6表面生长增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68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