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新区下渗测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36936.3 | 申请日: | 202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92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庆;王世福;吴时强;邓昭华;王蔚;陈瑞;张晓阳;乌景秀;李艳富;杨宇;魏萍;黄铎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W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德技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8 | 代理人: | 何春兰;严勇刚 |
地址: | 21002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新区 下渗 测算 方法 | ||
一种城市新区下渗测算方法,属于雨洪管理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按照规划后新区下垫面分布进行测点空间布置;2)在各测点安装测量下渗量的装置;3)对各个测点进行下渗量和降雨量监测,收集建设前一年降雨量、产流量和下渗量数据;计算下渗率,对规划空间进行分布式下垫面下身率赋值进而规划各区域雨洪排水管布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提供了一种新的对城市新区的下渗率测算方法;2,该方法的测算结果可以进行新区的分布式下垫面下渗特征赋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城市新区下渗测算方法,属于雨洪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以低影响开发为目标的城市新区进行下渗系数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新区建设利用海绵城市“滞”和“蓄”措施,减少地表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压力,并以缓冲降雨量的变化实现径流控制。事实上,城市新区设计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控制标准是不适合的。大量的城市内涝现象都可以看出,城市防涝的核心是单次降雨量的设计标准,并且在这个降雨量下形成的径流量,将这个径流量作为规划控制标准才是合适。
单次降雨量设计标准情况下的城市下渗量是海绵城市的重要衡量指标。
城市新区的下渗量是反应降雨和径流之间关系的参数,在降雨过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是一个动态变量。净雨量扣除下渗量以后,就是径流量。下渗量除受下垫面类型、坡度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降雨雨型、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有关,求解过程非常复杂。
通常现有城市设计中一般采用径流系数来描述。径流系数取值主要参考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选取,是根据地表类型获得的一个常数值,无法真实反映不同条件下的降雨和径流之间的关系,不能满足工程实际的要求。也有学者(冯玉启,王文海,李俊奇等.透水道路径流系数试验研究.水利水电技术,2019[5],27-35.)通过试验平台进行量测径流系数,试验装置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系统、透水道路和流量监测系统三部分组成,雨水收集装置处于末端,降雨过程与道路产流有时间差,测量流量数值与降雨形成径流流量有一定的延迟时间,仅采用某时段径流系数平均值与实际值存在误差[2]。
现有发明大部分只能反映路面结构的渗透、蓄泄情况,或者只能测量某一种路面结构,也有少量专利模拟了真实的路面结构渗透、滞蓄雨水情况(刘斌,朱峰,路业等.一种雨水径流系数测量装置.2020/1/3,北京,CN 209894225 U.),可以更真实测量不同路面结构,但是都是通过计算径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常数,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对于城市新区这种复杂的多下垫面条件和多地形特征没有合适的综合测算方法。对城市新区的下渗特征无法获得准确的估计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以上缺陷,公布一种可以对城市新区的下渗量进行分布式测量的方法。使得在进行新区规划时能够进行分布式径流系数处理,以获得真实的城市新区产流特征。
具体而言,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规划后新区下垫面分布进行测点空间布置;
2,在各测点安装测量下渗量的装置;
3,对各个测点进行下渗量和降雨量监测,收集建设前一年降雨量、产流量和下渗量数据。
根据以上测点的测量值,对规划空间进行分布式下垫面下身率赋值进而规划各区域雨洪排水管布局。
步骤1,按照规划后新区下垫面分布进行测点空间布置;包括以下内容:
1-1在新区所有雨量监测站点布置下渗测点,为原状下垫面测点;
1-2在新区规划后下垫面发生变化的位置布置两个下渗测点作为对比测渗点,对比测点中位于原状下垫面的作为原状下垫面测点,对比测点中作为规划下垫面测点的,称为规划下垫面测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69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