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货位存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37584.3 | 申请日: | 202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3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赵冰;任海艳;李江宁;耿富卿;张勇;李秀文;王琳栋;袁奕;周任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04 | 分类号: | B65G1/04;B65G1/137;G06Q10/08;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17 | 代理人: | 巢雄辉;裴康明 |
地址: | 530001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货位 存储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循环货位存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货位管理方式;S2.确定货位管理单位;S3.选择货位循环结构方式,按照库区内的进行的是单一物品和多物品存储进行划分,采用货物首尾顺序相连的方式,选择循环结构。通过本发明能有效提升仓储物流利用率,有效的保障物品先入先出,有利于高效的进行出入库和盘点登记,节省库内搬运路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货物仓库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循环货位存储方法。
背景技术
仓库货位规划以及存储策略是仓库管理当中的重要一环,关乎到仓储的运营效率。合理规划仓库的库位,提高仓储的利用率,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体现。好的仓储存储策略可以减少物资的出入库移动距离,缩短作业时间,充分利用储存空间。定位储存每一项货物都有固定的储位,易于管理,搬运时间较少,但需要较多的储存空间。随机储存每一个货物的储位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产生的,共同使用储位,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储存空间的利用率,但给入库管理和盘点工作带来了困难。分类储存按照产品的相关性、流动性、尺寸、重量和产品特性来分类储存,易于管理,搬运时间较少,但会浪费储位。基于以上原因,物品在物流仓储存储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物流仓储利用效率不高、未考虑最省库内搬运物流线路、无法有效保障先进先出、货品发货错误、无法有效保证出入库正确性、入库工作和登记工作量大等问题,是物流仓储效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循环货位存储方法,能有效提升仓储物流利用率,有效的保障物品先入先出,有利于高效的进行出入库和盘点登记,节省库内搬运路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循环货位存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货位管理方式,包括采用平库、货架、穿梭式货架和高架库循环货位的方式,划分出最小货位管理单位;
S2.确定货位管理单位,货物管理单位包括库内货物管理、货位货物管理、托盘货物和单件货物管理,若采用托盘作为货物管理单位,则确定货物的托盘码垛方式,实施托盘码垛;
S3.选择货位循环结构方式,按照库区内的进行的是单一物品和多物品存储进行划分,采用货物首尾顺序相连的方式,选择循环结构,单一物品的循环结构包括:(1)货位内单一物品单环型循环存储结构;(2)多货位内单一物品单环形循环存储结构;(3)货位内单一物品半S/S型循环存储结构;(4)多货位内单一物品半S/S型循环存储结构;多物品的循环结构包括:(5)货位内多物品单环型循环存储结构;(6)多货位内单环型循环存储结构;(7)货位内的多物品半S/S型循环存储结构;(8)多货位内多物品半S/S型循环存储结构;
S4.确定循环货位存储的出入库区域管理:采取起终点牌分别标识区分出库点和入库点,或采用起终点牌标识区分出库点和入库点,货物出库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一端口入库,另一端口出库。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单环形循环存储结构具体为:包括所述货物管理单位,形成单一环形结构,入库的一端口设置在出库的一端口一侧;或包括一排或一列所述货物管理单元,入库的一端口和出库的一端口分别设置在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半S/S型循环存储结构具体为:所述货物管理单位,按照所述货物管理单位首尾顺序相连的形式,形成至少具有一个弯折形的循环结构,当弯折形不少于两个时,至少有两个弯折形是相对向的。
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S5、S6和S7:
S5.出入库登记;
S6. 循环存储货位盘点:根据码垛情况在出入库登记起点和/或终点处统一进行账、物料卡和物品的盘点;
S7.通过条形码、RFID、二维码结合进行货物的定位、库容判断、循环移动、纠错、盘点和出入库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75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