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后三元材料微裂纹的表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38674.4 | 申请日: | 202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5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蔡君瑶;何凤荣;郑保平;黄健;陈祥斌;时振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7/00 | 分类号: | G01N7/00;G01N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87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三元 材料 裂纹 表征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循环后三元材料微裂纹的表征方法,包括:将循环前后的正极片进行前处理,使其满足静态物理气体吸脱附测试的要求,得到待测试样品;设置测试参数,将待测试样品分别进行气体吸脱附测试,得到吸脱附等温曲线;将吸脱附等温曲线拟合,得到孔结构信息,比对循环前后正极片的孔结构信息差异,判断循环后三元材料是否形成微裂纹以及微裂纹的分布情况。本发明提供的表征方法,直接对电池中的正极片进行表征,测试对象为正极片中的全部三元材料,样品表征覆盖范围广,更全面,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微裂纹样品取样主观、测试区域局限、表征结果不全面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循环后三元材料微裂纹的表征方法。
背景技术
虽然三元材料被认为是极具应用前景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然而高镍三元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晶粒间的各向异性应力,使其随着循环的进行,会产生微裂纹。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这些裂纹会扩展到颗粒表面,引起电解液的侵入,导致颗粒内部和外部产生类NiO杂相层,从而引起材料的电荷交换阻抗增加,阻碍了离子和电子在晶界处的转移,并最终导致某些一次颗粒被钝化层包裹失活。因此,在研发过程中,能对三元材料微裂纹程度进行准确的表征是三元材料性能改性突破的关键。
目前一般采用聚焦离子束技术(Focused Ion beam,简称FIB)对三元材料进行切割,与扫描电镜或透射电镜联合使用来进行截面形貌表征。聚焦离子束技术是利用电透镜聚焦成非常小尺寸的离子束轰击材料表面,实现材料的剥离、沉积、注入、切割和改性。配合扫描电镜(SEM)等高倍数电子显微镜实时观察,成为了纳米级分析的主要方法。但该表征方法操作复杂,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且该表征方法只能对三元材料的局部进行实时图像观察,无法对三元材料进行全面的微裂纹分析,致使我们无法对微裂纹程度有全面的了解,表征结果较主观和片面。
因此,现有循环后三元材料微裂纹的表征方法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循环后三元微裂纹表征取样主观、测试区域局限、表征结果不全面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循环后三元材料微裂纹的表征方法,该方法直接对电池中的正极片进行微裂纹表征,测试对象为电池正极片中的全部三元材料,样品表征覆盖范围广,更全面,且成本低。
电池正极片由三元材料、粘结剂、导电剂等材料制备而成,一般为孔径2-6nm的介孔材料。由于所述粘结剂、导电剂等辅料不具有孔结构,且循环后结构也不会发生改变,产生孔结构或裂纹等,只有三元材料在循环后会产生微裂纹,从而导致正极片的孔结构变化。因此,本发明将循环后三元材料形成的微裂纹看成稍大的敞开型的孔,气体能够吸附在三元材料所形成的微裂纹中,利用物理吸附仪对正极片进行气体吸脱附测试,根据测试数据来表征循环前后正极片中孔结构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判断循环后三元材料是否形成微裂纹以及微裂纹的分布情况。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循环后三元材料微裂纹的表征方法,包括:
a:样品前处理
将循环前后的正极片进行前处理,使其满足静态物理气体吸脱附测试的要求,得到待测试样品;
b:样品测试
设置测试参数,将待测试样品分别进行气体吸脱附测试,得到吸脱附等温曲线;
c:数据处理
将吸脱附等温曲线拟合,得到孔结构信息,对比循环前后正极片的孔结构信息差异,判断循环后三元材料是否形成微裂纹以及微裂纹的分布情况。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实施方式,所述前处理包括:将循环前后的正极片在极性有机溶剂中浸泡,干燥,然后脱气,得到待测试样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86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