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形点冷却机构及其应用的压铸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0936.0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2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简伟文;陈庆勋;吴概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234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 冷却 机构 及其 应用 压铸 模具 | ||
环形点冷却机构及其应用的压铸模具,包括密封板及冷媒输送组件,密封板呈环形从而具有中央孔;其特征在于,冷媒输送组件包括用于分配冷媒的分配管以及连通分配管的进料管和点冷支管,进料管用于向分配管输入冷媒,点冷支管用于向密封板的一个侧边空间输出分配管中的冷媒;密封板与分配管上下布置,分配管布置在中央孔的外围,分配管暴露在密封板侧边空间;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环形点冷却机构具有两重冷却效果,从点冷支管输出的冷媒能够先对模具内部例如热节点部位进行冷却,然后沿密封板在密封板的一个侧边空间流动最后从出料管排走,冷媒流动时能够对模具内部进行冷却,这大大增加环形点冷却机构的热交换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模具上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应用点喷及环形面冷却的方式对模具进行冷却;本发明还涉及应用所述环形点冷却机构的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在压力铸造领域,为了加快模具的散热,通常使用冷却装置对模具进行冷却以加快铸件的冷却凝固速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而针对模具的热节点温度高,零件局部凝固慢的问题,会在模具上使用专门的点冷却装置对模具的热节点进行冷却。如本申请人在早先申请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8261798U中披露了一种点喷式冷却环及其应用的轮毂模具,如图7所示,所述点喷式冷却环包括呈闭环状的外壳体,外壳体具有分体设置且上下对合后形成环形内腔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在环形内腔内容置有环绕外壳体的中央环心布置的冷媒输送内管,在冷媒输送内管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部冷媒源的进料口;在外壳体的外壳壁和冷媒输送内管的外管壁之间形成有冷媒过道,在外壳体上设置有布置在不同的壳壁区域上的出料口和过渡通孔,出料口连通所述冷媒过道;还包括有穿套在过渡通孔内的冷媒喷管,冷媒喷管的内端管口连通冷媒输送内管,外端管口布置在外壳体之外,在过渡通孔的孔内壁和冷媒喷管的管外壁之间形成有连通冷媒过道的回流间隙。通过布置多根冷媒喷管能够同时对多个位置输出基本一致的冷媒,很好地实现对模具多个热节点进行同强度的冷却处理。进一步的,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对所述冷媒输送内管内流动的低温冷媒的影响,所述上壳体设置为隔热壳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原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的改进所得出,在实际的使用中,申请人取消了上述专利中的所述上壳体,通过试制试验发现,取消所述上壳体后的冷却装置,不但具有针对热节点进行冷却的效果,而且因为没有所述上壳体的阻隔,反而提高了模具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环形点冷却机构,包括密封板及冷媒输送组件,所述密封板呈环形从而具有中央孔;,所述冷媒输送组件包括用于分配冷媒的分配管以及连通所述分配管的进料管和点冷支管,所述进料管用于向所述分配管输入冷媒,所述点冷支管用于向所述密封板的一个侧边空间输出所述分配管中的冷媒;所述密封板与所述分配管上下布置,所述分配管布置在所述中央孔的外围,所述分配管暴露在所述密封板侧边空间;还包括出料管,所述出料管连接在所述密封板上,所述出料管进口连通到所述密封板的一个侧边空间,所述密封板的一个侧边空间是所述点冷支管出口所在的一侧的空间。
其中, 所述分配管,是所述冷媒输送组件的具有中间连接、输送及分配作用的构件,一方面所述分配管能够接收来自所述进料管的冷媒,另一方面能够向多个所述点冷支管输送分配冷媒。
其中, 所述密封板的一个侧边空间,是指以所述密封板为基准平面所划分成的两个侧边的空间之一;在本发明中,所述密封板的一个侧边空间是指所述点冷支管出口所在的一侧空间,也是冷媒输出的一侧空间。
其中,所述密封板与所述分配管上下布置,所述分配管布置在所述中央孔的外围,首先定义了所述密封板与所述分配管的布置方式,可以是所述密封板在所述分配管的上方,也可以是所述密封板在所述分配管的下方;所述密封板与所述分配管的不同布置方式影响所述密封板与所述冷媒输送组件的连接方式以及所述环形点冷却机构的冷却效果;其次定义了从俯视图看所述分配管位于所述中央孔投影区域的外围,所述分配管不会延伸到所述密封板本体区域之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09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强动态视频的行为识别方法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