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维纳米片结构过渡金属-N-C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上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41558.8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7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曲宁;杨仕轩;雷达;米盼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B01J35/00;B01J37/00;B01J37/08;B01J37/32;H01M4/62;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李晓亮;潘迅 |
地址: | 12422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维 纳米 结构 过渡 金属 材料 制备 方法 及其 电池 应用 | ||
一种二维纳米片结构过渡金属(M)‑N‑C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上的应用,属于电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制备方法为:将氯化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和过渡金属源,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反应,并冷冻干燥,得到炭化前驱体;将炭化前驱体在惰性气体保护下高温处理后用稀盐酸溶液酸洗,洗掉盐模板和负载的过渡金属纳米颗粒,得到二维纳米片结构M‑N‑C材料。本发明采用“盐模板”以及冷冻过程中的“冰模板”法实现了二维纳米片结构,提供大面积固硫和转化硫的活性位点,促进电荷转移,导电性增强;采用水系可溶的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实现均匀掺氮,可以有效吸附多硫化物;经过高温炭化,生成的M‑N键,可以作为催化活性中心能有效的催化多硫化物的转化,进而获得优异的锂硫电池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维纳米片结构过渡金属-N-C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上的应用,属于电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硫电池由于理论能量密度高,资源丰富,正极活性物质硫的无毒性,对环境友好,廉价易得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下一代二次电池之一。然而,要实现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和最终商业化,还面临一定的挑战。例如,导电性差,反应过程中,多硫化物动力学转化慢,发生穿梭效应,正极产生的多硫化物(Li2Sx)中间体溶解到电解液中,穿过隔膜,向负极扩散,与负极的金属锂直接发生反应,最终造成了电池中有效物质的不可逆损失、电池寿命的衰减、低库伦效率等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正极硫载体增强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实现固硫和快速转化硫是至关重要的。
碳材料是目前最常见的硫载体。然而,碳材料对多硫化物是物理吸附,吸附力较弱,无法有效的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因此,可以通过构筑二维结构增加固硫和转化硫的活性位点以及引入氮掺杂的方式与多硫化物实现极性与极性之间的化学吸附,提升穿梭效应的抑制效果。与此同时,为了加速多硫化物的转化,可以引入过渡金属元素,增加活性位点,通过催化作用提升多硫化物的转化效率。目前,金属(M)-N-C材料在制备过程通常仅是将原料进行机械研磨后进行炭化。外加的氮源尿素、三聚氰胺等难以均匀的与原材料进行混合(Kim Nangyeong et al.Nanotechnology2020,31,415401),影响氮掺杂的效率。与此同时,二维结构的构筑也是其中一个难点。因此,如何制备二维的M-N-C材料并作为正极硫载体提升多硫化物的催化性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作为锂硫电池电极的二维纳米片结构M-N-C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简单,可以获得优异的锂硫电池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二维纳米片结构M-N-C材料的制备方法,将一定量的氯化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和过渡金属源,溶于一定量的去离子水中,搅拌冷冻干燥,得到的样品再在惰性气体保护下高温处理一段时间,随后用稀盐酸溶液酸洗,洗掉盐模板和负载的过渡金属纳米颗粒,得到二维纳米片结构M-N-C材料。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制备炭化前驱体
将氯化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过渡金属源溶于去离子水中,每20~40mL的去离子水中加入3~7g氯化钠,所述的氯化钠与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质量比为3.5:1~10:1,氯化钠与过渡金属的质量比为14:1~120:1。搅拌20~80min,使其完全溶解后,在零下24~12℃条件下冷冻6~24h形成冰晶模板,并冷冻干燥12h,得到炭化前驱体,备用。
所述的过渡金属源为硝酸铁、硝酸钴、氯化钴、硝酸镍和氯化镍。
第二步,制备二维纳米片结构M-N-C材料
将第一步制备的炭化前驱体放入管式炉中,惰性气体下以2℃/min的速率升温至800~1000℃,炭化1~3h,随后酸洗,洗掉盐模板和负载的过渡金属纳米颗粒,得到产物二维纳米片结构M-N-C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15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