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调心轴承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2279.3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7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林柱楷;陈景亮;胡晓东;赵宸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三新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21/00 | 分类号: | F16C21/00;F16C23/04;F16C33/58;F16C33/62;F16C33/20;F16C33/34;F16C33/66;F16C33/80;F16N1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林玉芳 |
地址: | 511300 广东省广州市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心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心轴承,包括轴承机构、套设于轴承机构外围的外圈和设置于外圈与轴承机构之间的耐磨衬;所述耐磨衬的内表面与轴承机构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耐磨衬的外表面与外圈的内表面可滑动地相抵接触;所述耐磨衬的外表面为凸弧形面,所述外圈的内表面为凹弧形面,所述凹弧形面与凸弧形面的曲率中心重合,使耐磨衬在外圈的凹弧形面内运动且不脱离;轴承机构的轴心线随耐磨衬的运动而摆动,并与外圈的轴心线之间产生的夹角为调心角。耐磨衬替代现有调心轴承外滚道内的滚子,其自身作为耐腐蚀的连接媒介,并可有效减弱腐蚀性物质对轴承机构的外表面、外圈的内表面的腐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轴承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心轴承。
背景技术
所谓调心轴承,是指套圈滚道是球面形的、能适应内外两滚道轴心线间的有角偏差运动的轴承,主要承受径向负荷,也可以承受少量的双向轴向负荷。调心球轴承的外圈滚道是一个球面的一部分,曲率中心在轴承轴线上,因此该轴承具有调心功能,在轴、外壳出现挠曲时,可以自动调整.不增加轴承负担。
在高腐蚀环境(如二氯甲烷)中,一般调心轴承无法到达使用要求,其寿命仅为2到3个月。原因在于腐蚀性物质进入调心轴承的内外两滚道中对其中的滚子进行腐蚀,致使滚子表面随着腐蚀面积的增加而变得越发粗糙,增大滚子与滚道之间的摩擦力,逐渐降低轴承效率。
而调心轴承不同于一般轴承的特点在于因需要进行轴心线偏转的调节,致使外滚道不可封闭,因此,亟需一种能够作用于调心轴承外滚道的抗腐蚀技术,解决调心轴承在腐蚀环境下难以维持长时间寿命的问题,以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调心轴承外滚道抗腐蚀性能差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在腐蚀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长使用寿命的调心轴承。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调心轴承,包括轴承机构、套设于轴承机构外围的外圈和设置于外圈与轴承机构之间的耐磨衬;所述耐磨衬的内表面与轴承机构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耐磨衬的外表面与外圈的内表面可滑动地相抵接触;所述耐磨衬的外表面为凸弧形面,所述外圈的内表面为凹弧形面,所述凹弧形面与凸弧形面的曲率中心重合,使耐磨衬在外圈的凹弧形面内运动且不脱离;轴承机构的轴心线随耐磨衬的运动而摆动,并与外圈的轴心线之间产生的夹角为调心角。
通过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得到以下技术效果:
轴承机构、耐磨衬和外圈三者由内至外逐层套设,三者的的轴心线重合。其中轴承机构与耐磨衬接触的表面进行固定连接,耐磨衬与外圈的接触面为可滑动地相抵接触。实现轴承机构与外圈之间的相对运动效果。
外圈的凹弧形面为:以球心为对称中心的一组平行平面,对完整球的内表面进行切割,两平面之间截取的部分。
耐磨衬的凸弧形面为:以球心为对称中心的一组平行平面,对完整球的外表面进行切割,两平面之间截取的部分。
凹弧形面与凸弧形面的曲率中心均为各自所在球的球心。
外圈的内表面与耐磨衬的外表面采用上述凹弧形面扣合于凸弧形面的方式进行配合,形成限位结构,使耐磨衬可向外圈的两侧方向小幅度摆动,但无法从外圈内脱离。轴承机构则随耐磨衬的摆动而摆动,轴承机构的轴心线与外圈的轴心线之间产生夹角。该夹角为调心轴承的调心角。
耐磨衬作为中间介质层,保护轴承机构外表面不被腐蚀,替代现有技术中轴承机构与外圈之间设置的滚子,避免滚子受到严重腐蚀后无法顺滑滚动而产生阻滞。同时,耐磨衬为整体结构填充于轴承机构与外圈之间,可有效阻止腐蚀性物质进入,减少腐蚀性物质对外圈内表面及轴承机构的腐蚀。
优选的,所述轴承机构包括中圈、内圈和若干滚动体;所述中圈设置于耐磨衬与内圈之间;若干滚动体均匀排列设置于中圈与内圈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三新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广州市三新机电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22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