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膜法空气净化消毒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42478.4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72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仲兆祥;武军伟;邢卫红;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久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8/22 | 分类号: | F24F8/22;F24F8/30;F24F8/108;F24F5/00;F24F11/52;F24F13/24;F24F13/28;A61L9/16;A61L9/20;A61L9/22;B01D46/10;B01D46/54;B01D53/74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冯慧 |
地址: | 2118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空气净化 消毒 设备 | ||
一种多功能膜法空气净化消毒设备,包括底座、加热区、风机、风道、冷却区、压缩机、节流装置、出风部、隔热隔音层,加热区位于底座上部,风道位于加热区及冷却区之间,风道内部为空腔,风机位于空腔中,压缩机以及节流装置内位于空腔外部,出风部位于冷却区上部,隔热隔音层紧贴空气消毒机外壁,将加热区、风机、风道、冷却区、压缩机、节流装置包覆在内。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多功能膜法空气净化消毒设备,采用冷媒加热方法使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失活,加热后的空气经高效过滤膜去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PM2.5颗粒物等污染物质,空气冷却后排入室内,不改变室内空气温度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净化消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膜法空气净化消毒设备。
背景技术
空气消毒机是将空气吸入机器内部,灭杀空气中的细菌、芽孢、分支杆菌、霉菌、病毒、衣原体等微生物的机器,空气杀菌消毒后再从空气消毒机中排出。目前空气消毒机的原理多采用紫外线、负离子、等离子、臭氧等技术或多种技术组合对微生物进行杀灭。紫外线杀菌消毒需要一定的照射时间,空气在消毒机内停留时间过短,无法对细菌病毒有效灭杀,未完全灭杀的细菌病毒排出空气消毒机后存在复活现象。负离子和等离子杀菌消毒,需要细菌病毒长时间暴露在负离子和等离子的环境中,但是负离子和等离子易在空气中被中和消失,杀菌消毒效率较低。臭氧杀菌消毒需要在无人的环境下使用,无法人机共存。细菌病毒多对热敏感,如新型冠状病毒,在56℃下30分钟即可有效灭活,常见的细菌病毒在40℃下即可失活。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膜法空气净化消毒设备,采用冷媒加热方法使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失活,加热后的空气经高效过滤膜去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PM2.5颗粒物等污染物质,空气冷却后排入室内,不改变室内空气温度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膜法空气净化消毒设备,包括底座、加热区、风机、风道、冷却区、压缩机、节流装置、出风部、隔热隔音层,所述加热区位于底座上部,所述风道位于加热区及冷却区之间,风道内部为空腔,所述风机位于空腔中,所述压缩机以及节流装置位于空腔外部,所述出风部位于冷却区上部,所述隔热隔音层紧贴空气消毒机外壁,将加热区、风机、风道、冷却区、压缩机、节流装置包覆在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为圆台形,底部安装有万向轮,万向轮数量为3-5个。
更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区包括污染物收集板、进风口、粗滤网、下检修口、负离子发生器、紫外灯、加热盘管,所述污染物收集板位于加热区底部,进风口位于加热区侧壁,下检修口位于粗滤网一侧的外壁上,负离子发生器位于粗滤网与加热盘管之间,紫外灯穿过加热盘管之间的空隙,所述加热盘管一端与压缩机相连,另一端与节流装置相连。
更进一步的所述粗滤网为抗菌改性滤网,滤网纤维附着有纳米银、氧化锌、氧化钛、姜黄素、聚赖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区加热盘管之间填充有金属或陶瓷材料。
更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区包括高效过滤膜、上检修口、冷却盘管,所述高效过滤膜位于冷却盘管下部,上检修口位于高效过滤膜一侧的外壁上,所述冷却盘管一端与压缩机相连,另一端与节流装置相连。
更进一步的所述高效过滤膜为聚丙烯熔喷材料、聚四氟乙烯双向拉伸材料、金属或陶瓷材料,高效过滤膜孔径为0.2-3μm,孔隙率大于40%。
更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区冷却盘管之间填充有金属或陶瓷填料。
更进一步的所述出风部包括遮挡板、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遮挡板下部,所述遮挡板通过立柱与冷却区顶部连接,所述立柱数量为3-8根。
更进一步的所述遮挡板顶部安装有空气质量显示面板及控制面板,所述遮挡板侧面安装有控制质量检测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久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未经江苏久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24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