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ED搭配透镜实现超低OD的背光模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3017.9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7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翟标;王科;吴疆;彭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芯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H04N5/64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杨润;王俊晓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经***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搭配 透镜 实现 od 背光 模组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ED搭配透镜实现超低OD的背光模组装置,包括透镜本体、LED支架、固定环、发光座、第一透镜柱脚和第二透镜柱脚,所述透镜本体包含透镜凹面和透镜凸面,所述透镜凸面固定安装在透镜凹面的上端靠近中间的位置,所述透镜凹面的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固定环,所述第一透镜柱脚和第二透镜柱脚固定安装在透镜凹面的下端靠近四个顶角的位置,所述发光座固定安装在透镜凹面的下端靠近中间的位置,所述发光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LED支架;实现超薄OD3‑OD5直下式背光模组方案,解决超薄OD方案背光画面光斑颗粒感重,画面不均匀分布的难题;并且使光源更小以及超低OD下使背光画面更均匀、亮度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视机光源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ED搭配透镜实现超低OD的背光模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直下式背光中,使用的方案多是灯条上面打件EMC支架LED,在LED上方搭配透镜点亮作为液晶屏的光源,这种设计受LED支架和光学透镜的影响,使得电视机的腔体高度较高,一般在OD10以上,并且EMC支架的LED可承受电流受限,整机亮度提升有限,无法满足高端电视机或电视爱好者们对是视觉的追求,POB封装的LED体积更小,高度更低,承受电流虽然受限,但是采用分区多颗LED的布灯方案,可以使背光亮度进一步提升,满足整机亮度需求,更小的光源体积和高度,搭配光学设计的更小透镜,从而实现OD3-OD5高度的超薄电视设计,让爱好追求极致电视爱好者更加入迷和丰富的视觉体验。
公告号CN101266354B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应用装置。背光模组至少包含光源、反射罩以及导光板,其中光源反射罩具有:用来容置导光板的第一凹槽以及用以容置所述光源的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具有底面以及第一开口。第二凹槽具有设置于第一凹槽底面的第二开口,且第二开口小于底面的尺寸。导光板具有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一平面的光出射面以及一个端面,其中端面分别借由第一导角部以及第二导角部与第一平面和光出射面连接,端面具有大于或等于第二开口的一尺寸,且第一导角部与所述第二导角部位于第一凹槽内,使端面遮盖第二开口。可有效且实质地防止漏光。存在的缺陷包括:不能实现超薄OD3-OD5直下式背光模组方案,解决超薄OD方案背光画面光斑颗粒感重,画面不均匀分布的难题;并且使光源更小以及超低OD下使背光画面更均匀、亮度更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ED搭配透镜实现超低OD的背光模组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如何实现超薄OD3-OD5直下式背光模组方案,解决超薄OD方案背光画面光斑颗粒感重,画面不均匀分布的难题;并且使光源更小以及超低OD下使背光画面更均匀、亮度更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LED搭配透镜实现超低OD的背光模组装置,包括透镜本体、LED支架、固定环、发光座、第一透镜柱脚和第二透镜柱脚,所述透镜本体包含透镜凹面和透镜凸面,所述透镜凸面固定安装在透镜凹面的上端靠近中间的位置,所述透镜凹面的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固定环,所述第一透镜柱脚和第二透镜柱脚固定安装在透镜凹面的下端靠近四个顶角的位置,所述发光座固定安装在透镜凹面的下端靠近中间的位置,所述发光座的下端固定安装有LED支架;
所述发光座包含PPA支架、发光杯支架、发光杯口和发光灯,所述发光杯支架固定安装在PPA支架的内表面,所述发光灯和发光杯口均设置在发光杯支架的内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发光灯与发光座通过POB封装,所述透镜凸面通过固定环与透镜凹面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透镜柱脚和第二透镜柱脚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第一透镜柱脚和第二透镜柱脚在透镜凹面的下端呈对称排列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透镜凸面呈半椭圆形,所述发光杯口呈矩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透镜凹面的上端靠近中间的位置设置有透光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芯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芯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30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件注塑模具
- 下一篇:数据传输辅助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