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鲜酱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7071.0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8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唐美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美荣 |
主分类号: | A23L27/60 | 分类号: | A23L27/60;A23L17/50;A23L17/00;A23L5/30;A23L29/00;C12N1/14;C12N1/16;C12N1/20;C12R1/69;C12R1/43;C12R1/4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开发区桐***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鲜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鲜酱的制备方法,以海兔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墨鱼,混合斩拌成肉泥,然后向粘质沙雷氏菌发酵液中加入肉泥,超声波振荡制成预处理肉泥,再将预处理肉泥加入醋酸水溶液中,继续加入麦芽糖和亚硫酸钠,搅拌反应制成发酵底物,最后向发酵底物中接入酱油曲,发酵,调味,即得一种海鲜酱,大大降低了原料带来的高含量嘌呤,在加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营养物质损失,所得海鲜酱产品风味浓郁醇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产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海鲜酱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出产于海里的可食用的动物性(鱼类、虾类、贝类)、或植物性原料(海带等)统称为海鲜。众所周知,动物性海鲜肉质细嫩,滋味肥厚,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很多营养元素,而且海鲜里面有多不饱和的脂肪酸,吃了也不容易长胖。但是动物性海鲜季节性比较强,只有较短时间内可以享受新鲜海鲜,大部分时间无法享受美味。因此,人们开始在海鲜成熟时制成海鲜酱,保留海鲜的独特风味,并且不受季节的影响,随时可以享用。
虾酱、蟹酱是市场上比较成熟的海鲜酱产品,实际上,除了虾、螃蟹,其他海鲜原料也可以通过发酵或炒制制成海鲜酱,使其具有海鲜原料的浓郁鲜香,以用于烹饪调味。海兔是一种常见海鲜,又称笔管鱼、笔管蛸,生活在浅海,以小虾、小鱼为食,属凶猛肉食性动物,其体型虽小,但肉质细嫩鲜美,且产量很大,通常冷冻后运输。海兔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软体动物,其干品含蛋白质约32%,脂肪约9%,灰分约3.4%,盐分约12%。中医学认为,海兔性甘、咸、寒,入肝、肺经,具有滋阴、明目、清热、软坚、止咳等功效。现有的海兔食用方式多为鲜品烹饪,然而在海兔大量上市的季节,海兔的供应量远远超出人们的烹饪用量,对于超出人们烹饪用量的海兔,现有技术中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冷冻储藏或冷冻后运输往外地。然而海兔冷冻不仅耗费资源,还导致海兔口感变差,营养流失,这对于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海兔来说,是一种不应该的损失。
另外,海兔所含嘌呤比较高,嘌呤是一类带碱性有两个相邻碳氮环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也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碱基,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是尿酸。嘌呤在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兔中的嘌呤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其中以核酸中嘌呤碱基化合物为最主要存在形式。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最终引发以关节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也就是痛风。故痛风患者应特别注意低嘌呤饮食,以免病情加重,健康人群也不宜长期进食高嘌呤的食物,增大了食用者患痛风的风险。因此,在海鲜酱加工过程中降低嘌呤含量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容易造成营养物质损失,影响海鲜酱的风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鲜酱的制备方法,以解决海兔嘌呤含量高以及制酱过程营养物质损失、风味差等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鲜酱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先将海兔与墨鱼分别清洗干净,并混合斩拌成肉泥,肉泥中所含海兔与墨鱼的质量比为1:0.2~0.3;
(2)然后向粘质沙雷氏菌发酵液中加入肉泥,300~500W超声波振荡30~40分钟,过滤,洗涤,得到预处理肉泥;
(3)再将预处理肉泥加入质量浓度5~8%醋酸水溶液中,搅匀,继续加入麦芽糖和亚硫酸钠,搅匀,90~100℃搅拌反应30~50分钟,得到发酵底物;
(4)最后向发酵底物中接入酱油曲,发酵,调味,即得一种海鲜酱;
其中,所述酱油曲是以质量比1:0.2~0.3的薏仁粉、新鲜紫菜为原料,接入米曲霉、肉葡萄球菌和球拟酵母培养而得。
优选的,所述酱油曲的制备方法如下:
(A)先将薏仁粉炒制成熟薏仁粉,新鲜紫菜捣碎成紫菜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美荣,未经唐美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70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