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转热管式太阳能供暖降温双效蓄热墙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7582.2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2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登甲;闫光辰;刘艳峰;王莹莹;高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15/02 | 分类号: | F24D15/02;F28D15/02;F28D20/02;E04B2/00;E04B1/76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王孝明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热管 太阳能 供暖 降温 蓄热 | ||
本发明给出了一种旋转热管式太阳能供暖降温双效蓄热墙,包括重质墙体,重质墙体外侧安装有上下两端可开闭的透光板;透光板与重质墙体之间的空间为空气通道;还包括安装在重质墙体上的相变导热组件,相变导热组件包括热管和填充在热管内的相变导热工质;热管安装在重质墙体上且两端延伸超出重质墙体,热管两端延伸超出重质墙体的部分反向延伸。本发明的旋转热管式太阳能供暖降温双效蓄热墙热管和太阳能蓄热墙结合,通过转动嵌在保温材料块上的旋转把手,实现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的对调,调整热量的传输方向,使得对温度的调控更加灵活;墙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仅通过少量操作即可完成房间内外温度调控。部件结构简单,易于更新维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涉及建筑结构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具体涉及一种旋转热管式太阳能供暖降温双效蓄热墙。
背景技术
建筑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是社会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所占比例会进一步增加,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建设低碳经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是高效建筑节能技术之一,利用被动构件进行供暖降温是当下研究的重点,其中太阳能蓄热墙作为新型的被动构件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低运行成本的优点,其原理是冬季受到太阳辐射升温,室内空气通过内循环在夹层内不断换热并被送入室内,使得室内的环境温度得到提升;夏季通过对流将室内的热空气排到室外进行降温。其不仅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加热,还能安装在建筑外表面减小建筑热负荷。因此,太阳能蓄热墙在建筑节能中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太阳能蓄热墙被大量研究者和工程师进行优化,包括通过改变蓄热墙的结构、送风模式、增加辅助热源等方式增加太阳能利用率。由于作为介质的空气具有密度小和有效作用时间短的特点从而难以进行热量的蓄取,太阳辐射强度又存在较大的时间差异、季节差异和气候差异,进而太阳能蓄热墙对热环境调节效果不稳定,容易使室内温度产生较大的波动,使人感到忽冷忽热影响人的健康;此外,集热蓄热墙多以冬季工况进行时设计,所以在夏季即使有排气装置也容易造成室内过热,冬季、夏季难以兼顾。综上所述,如何借助较为简便的主动手段对太阳能蓄热墙进行适当改造,使其能更加灵活的运用太阳能资源,是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节能领域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热管式太阳能供暖降温双效蓄热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热式蓄热墙季节适用性差,室内温度调节能力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旋转热管式太阳能供暖降温双效蓄热墙,包括重质墙体,所述的重质墙体外侧安装有上下两端可开闭的透光板;
所述的透光板与重质墙体之间的空间为空气通道;
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的重质墙体上的相变导热组件,所述的相变导热组件包括热管和填充在所述的热管内的相变导热工质;
所述的热管安装在所述的重质墙体上且两端延伸超出重质墙体,所述的热管两端延伸超出重质墙体的部分反向延伸。
本发明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具体的,所述的重质墙体外侧安装有窗框,所述的透光板通过所述的窗框安装在所述的重质墙体上;
所述的透光板包括安装在窗框上的第一玻璃盖板;
所述的第一玻璃盖板上下两端还安装有可开闭的第二玻璃盖板,所述的第二玻璃盖板安装在所述的窗框上。
具体的,所述的相变导热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的重质墙体上的转动轴承,所述的转动轴承内安装有保温材料块,所述的保温材料块上安装有旋转把手;
所述的热管至少安装1个在所述的保温材料块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75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