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触式防夹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8071.2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6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才旺;沈宝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44 | 分类号: | E05F15/4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3 | 代理人: | 王亮;宋缨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式防夹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汽车防夹部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接触式防夹装置,包括有绝缘包材体、上导电橡胶和下导电橡胶,绝缘包材体内具有接触变形空腔,上导电橡胶位于接触变形空腔上端,下导电橡胶位于接触变形空腔的下端,上导电橡胶和下导电橡胶各穿一根导电线并与外部控制器连通,包材体受到挤压时上导电橡胶和下导电橡胶相互挤压接触时会形成有接触电阻并通过导电线电连接到外部控制器上。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接触接触面大,从而使接触电阻更小,防夹角度大,防夹更灵敏,适用更小的空间布置,如汽车侧门钣金,回路初始电阻可选择范围广,接触后的电阻≤400Ω;开发成本低,便于加工,与车门匹配更加美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防夹部件领域,涉及一种接触式防夹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企业正在大力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越来越多的汽车门系统(侧门和后备厢门)具有电动开闭功能,但是,许多电动车门并没有配备防夹保护装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在车门关闭过程中,人们将手指手臂、头部或其他物品等不小心放在车门缝隙中,由于车门关闭时的夹持力很大,极有可能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带来生命危险,在此背景下,亟需一种反应灵敏、制造可行、安装方便、适用范围广的防夹保护装置,实现车门系统的开闭更加安全可靠,消除上述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防夹角度大,反应敏度高,适用更小的空间布置的接触式防夹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接触式防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绝缘包材体、上导电橡胶和下导电橡胶,所述的绝缘包材体内具有接触变形空腔,上导电橡胶位于接触变形空腔上端,下导电橡胶位于接触变形空腔的下端,上导电橡胶和下导电橡胶各穿一根导电线并与外部控制器连通,包材体受到挤压时上导电橡胶和下导电橡胶相互挤压接触时会形成有接触电阻并通过导电线电连接到外部控制器上。
作为第一种方式,在上述的一种接触式防夹装置中,接触变形空腔呈哑铃型,在接触变形空腔的两侧具有弯曲变形弧角,所述的弯曲变形弧角的上下距离大于上导电橡胶和下导电橡胶之间的中间接触距离。
在上述的一种接触式防夹装置中,所述的上导电橡胶整体嵌入包材体,上导电橡胶的下部向下凸出形成上接触面,下导电橡胶整体嵌入包材体,下导电橡胶的上部向上凸出形成下接触面,上接触面和下接触面的接触面为平面、弧面或者波浪型。
在上述的一种接触式防夹装置中,弯曲变形弧角的上端与上导电橡胶的上连接点高于上导电橡胶的上接触面,弯曲变形弧角的下端与下导电橡胶的下连接点低于下导电橡胶的下接触面。
作为第二种方式,在上述的一种接触式防夹装置中,在接触变形空腔的两侧具有弯曲变形弧角,弯曲变形弧角的上端与上导电橡胶的连接处具有上凸头,弯曲变形弧角的下端与下导电橡胶的连接处具有下凸头,上接触面的长度大于两侧上凸头之间的长度,下接触面的长度大于两侧下凸头之间的长度。
作为第三种方式,在上述的一种接触式防夹装置中,所述的上导电橡胶呈半圆形并具有圆弧面,在上导电橡胶的中部位置下端具有接触凸起,所述的下导电橡胶的下部嵌入绝缘包材体,下导电橡胶的上端具有与接触凸起相配合的内凹弧面部,下导电橡胶的两侧具有与上导电橡胶的圆弧面相接触的圆侧面接触部。
作为第四种方式,在上述的一种接触式防夹装置中,所述的上导电橡胶呈半圆形并具有圆弧面,在上导电橡胶的中部位置下端具有接触凸起,所述的下导电橡胶的下部嵌入绝缘包材体,下导电橡胶的上端具有与接触凸起相配合的内凹弧面部,下导电橡胶的两侧具有与上导电橡胶的圆弧面相接触的圆侧面接触部,下导电橡胶的两侧的圆侧面接触部与圆弧面之间的空间处具有向下延伸的变形槽,在上导电橡胶的两侧底部贴靠有增高台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80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