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裂隙岩体微生物防渗用真空注浆装置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49687.1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7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郭亮;廖明伟;彭颐祈;王银帅;戴启辰;刘丰威;李佳艺;郭豪;何肖玉;阿布拉铁;张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2 | 分类号: | E02D3/12 |
代理公司: | 成都四合天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74 | 代理人: | 周建;王记明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裂隙 微生物 防渗 真空 装置 使用方法 | ||
1.一种裂隙岩体微生物防渗用真空注浆装置,包括两端封闭的吸气管(2),沿所述吸气管(2)的周向在其下段外圆周壁上开有多个吸气孔(1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气管(2)内部设有注浆管(1),注浆管(1)两个端部均贯穿吸气管(2)的两端,且注浆管(1)的上端向上延伸,注浆管(1)的下端端面与吸气管(2)下端面齐平,沿吸气管(2)的轴线在其上段外圆周壁上由上至下依次套设有螺母(3)、垫块(4)以及止浆塞(7),在吸气管(2)的下段外圆周壁上设有用于覆盖吸气孔(13)的无纺布(12),在吸气管(2)上段侧壁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排气管(11),止浆塞(7)外径与注浆孔(10)的内径相同;且在注浆管(1)的延伸段、排气管(11)上均设有连接组件,注浆管(1)通过连接组件依次与软管Ⅰ、浆液罐连通,排气管(11)通过连接组件依次与软管Ⅱ、水气分离器、真空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裂隙岩体微生物防渗用真空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吸气管(2)的轴向在其下段外圆周壁上设有多个固定环(9),固定环(9)用于固定所述无纺布(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裂隙岩体微生物防渗用真空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28),在所述连接管(28)外圆周壁中部固定有套筒(20),沿所述套筒(20)的周向在其内圆周壁上开有环形凹槽,且环形凹槽的一端开放,在所述连接管(28)一端外壁上套设有卡箍(16),卡箍(16)滑动设置于环形凹槽内,在所述连接管(28)另一端外壁上设有止退环(25),沿连接管(28)的轴向在止退环(25)上开有两个限位螺孔,沿连接管(28)的径向在止退环(25)上开有两个定位螺孔,丝杆(19)与限位螺孔螺纹配合后活动贯穿环形凹槽的封闭端后与卡箍(16)球接,定位螺栓(26)与定位螺孔配合,在止退环(25)的内圆周壁上设有环向槽,连接管(28)端部与环向槽的端部内壁接触,且在连接管(28)端部与环向槽的端部内壁接触处设有密封圈(24),沿卡箍(16)的轴向在其内壁上设有多个内环楞条(15),沿连接管(28)的轴向在其外壁上设有多个外环楞条(14),相邻的两个外环楞条(14)之间的间距为L,相邻的两个内环楞条(15)之间的间距为M,且满足M≥1.5L。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裂隙岩体微生物防渗用真空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16)由两个端面相互铰接的半圆环构成,且在每一个半圆环的外壁上均间隔设置有两个锁紧板(17),且在每一个锁紧板(17)上均开有锁紧螺孔,两个半圆环上相互对应的两个锁紧板(17)通过锁紧螺栓(18)连接,所述丝杆(19)端部通过万向球头与锁紧板(17)球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裂隙岩体微生物防渗用真空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筒(20)的端面上设置有旋转筒(23),在每一个丝杆(19)上均设有齿轮(21),沿旋转筒(23)周向在其内圆周壁上设有与齿轮(21)配合的齿带(2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裂隙岩体微生物防渗用真空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连接管(28)的径向,所述内环楞条(15)的径向长度小于所述外环楞条(14)的径向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968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