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分支增产工具内增程纠偏导向工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56260.4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2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徐家年;赵迪;刘虹利;王均;焦国盈;李凤霞;王郑库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B7/10 | 分类号: | E21B7/10;E21B1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张换君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支 增产 工具 内增程 纠偏 导向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分支增产工具内增程纠偏导向工具,包括抗扭外壳体,抗扭外壳体内设置有钻井液流通通道,抗扭外壳体沿钻井液流通通道环形阵列设置有若干个纠偏导向机构;纠偏导向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抗扭外壳体外侧的扶正块、转动连接在抗扭外壳体内侧的增程增压板、设置在扶正块和增程增压板之间的液压组件;液压组件包括液压缸体,液压缸体贯通抗扭外壳体并与抗扭外壳体固接,液压缸体靠近扶正块的端部套接有液压杆组件I,液压缸体靠近增程增压板的端部套接有液压杆组件II。本发明能够在不需要其他外来动力仅在钻井液的液力作用下纠正偏、斜,保证钻井轨迹直线性,提高钻井井眼质量,避免螺旋状井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开发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分支增产工具内增程纠偏导向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油气田的几十年开发,大部分油气田均已进入中晚期,增产任务十分严峻,目前油气田在开发过程中大多采用射孔和压裂的方式来人工造裂缝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但是由于射孔半径较小,导致开采半径较小,增产能力不足。近年来,多分支增产钻井工具的应用解决了射孔半径较小的问题,能够产生较大的增产半径,同时可以多个方向钻进造孔,对中后期油气田增产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多分支增产钻井工具所用钻杆为柔性钻杆,抗偏打直只能依靠钻井液的液力,钻井液的液力在一般均质地层能够起到作用,但是在非均质底层,特别是软硬交错地层,仅仅依靠钻杆和钻井液的液力已不足已保证钻进沿直线进行,因此需要一个工具来纠正偏、斜保证钻井轨迹的直线性。目前常规钻井中所用旋转地质导向等工具具有较好的纠偏和导向效果,但是多分支增产钻井工具所钻井眼为微小井眼,其半径根本不足以容纳旋转地质导向等导向工具的使用。另外,由于多分支增产钻井工具钻井后工具留在井底作为完井工具的一部分,因此,若使用旋转地质导向工具将会极大地增加建井成本。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仅仅依靠自身结构不需要其他能量支持就可以完成纠偏并能够保证钻井轨迹的直线性的工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分支增产工具内增程纠偏导向工具,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安装于钻头与柔性钻杆之间,常规钻进过程中,起到一般的扶正器作用,当钻头发生偏、斜,钻杆一侧与井壁高边相接触时,在井壁高边力的作用下扶正块被推动向着工具内测运动,工具通过高、低行程液压杆的行程变换使内部增程增压板截流钻井液的面积发生由小变大的变化,进而通过钻井液的液力将扶正块推出扶正钻头实现纠偏纠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分支增产工具内增程纠偏导向工具,包括抗扭外壳体,所述抗扭外壳体内设置有钻井液流通通道,所述抗扭外壳体沿所述钻井液流通通道环形阵列设置有若干个纠偏导向机构;
所述纠偏导向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抗扭外壳体外侧的扶正块、转动连接在所述抗扭外壳体内侧的增程增压板、设置在所述扶正块和所述增程增压板之间的液压组件;
所述液压组件包括液压缸体,所述液压缸体贯通所述抗扭外壳体并与所述抗扭外壳体固接,所述液压缸体靠近所述扶正块的端部套接有液压杆组件I,所述液压缸体靠近所述增程增压板的端部套接有液压杆组件II。
优选的,所述液压缸体内设置有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所述第一液压腔内套接所述液压杆组件I,所述第二液压腔内套接所述液压杆组件II。
优选的,所述第一液压腔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液压腔横截面积,所述液压杆组件I和所述液压杆组件II之间填充有液压油。
优选的,所述液压杆组件I包括低行程液压杆,所述低行程液压杆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液压腔内,所述低行程液压杆另一端固接有凸肩,所述凸肩与所述液压缸体之间固接有复位弹簧。
优选的,所述低行程液压杆远离所述第一液压腔的端部固接有运动滑块,所述扶正块靠近所述低行程液压杆的侧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运动滑块嵌装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运动滑块的顶面设置为斜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62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