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用型混纺纱线及其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57082.7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09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和线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3/04 | 分类号: | D06B3/04;D06B1/12;D06B23/04;D06B23/20;D06B15/00;D02G3/04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王超军 |
地址: | 3132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用 混纺 纱线 及其 加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用型混纺纱线加工装置,属于纺纱线加工领域,包括加工机壳、侧机壳、收线器、鼓风机、放线器、第一涂抹刷、混纺纱线、纱线卡固器和聚乙烯纤维,所述加工机壳的一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收料箱,所述收料箱的顶部通过安装架固定安装有侧机壳与收线器;本发明通过在收线器的外部安装有传动涡轮,收线器工作时可同时带动外部的传动涡轮转动,单个传动涡轮可同时带动双传动蜗杆转动,双传动蜗杆可带动双涂抹刷转动,可对于置于双传动蜗杆之间的纱线上的颜料进行均匀刷抹,实现了收线同时对于颜料的最终刷抹功能,双涂抹刷同时对于纱线上的颜料进行刷抹,大大提高了颜料在纱线上附着的均匀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纱线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用型混纺纱线及其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纱线是一种纺织类线材,一般来说纱线都较细,一般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分为短纤维纱,连续长丝等,纱线在纺织行业应用的非常广泛,许多纺织业生产的丝织品内都具有纱线,纱线的种类也较多,一般分为短纤维纱,由短纤维(天然短纤维或化纤切段纤维)经纺纱加工而成,分环锭纱、自由端纺纱、自拈纱等,连续长丝,如天然蚕丝和化纤长丝,分加拈或不加拈、光滑长丝或变形长丝等。
传统的纱线一般均为单种材质,在其内部并未进行混纱,导致纱线不具有其他的特性,例如一般的纱线由于单材质会导致其无法具有良好的弹性,也易断裂,使用效果不佳,同时在进行纱线的混纺加工过程中,由于对于颜色的需求,需要对于纱线进行上色,传统的上色加工装置在内并未安装有其他的一些均匀刷动结构,一般直接使纱线浸入颜料箱内进行快速染色处理,由于无后续的均匀刷抹过程,导致颜料在纱线上的附着效果下降,且附着均匀度不够,传统的上色装置在期内并未设置有任何回收系统,使用后的染料需要实时进行更换,大大浪费了染料资源,若不更换染料,则染色的同时无法保障染料的质量,需要进行一定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传统的纱线一般均为单种材质,在其内部并未进行混纱,导致纱线不具有其他的特性,例如一般的纱线由于单材质会导致其无法具有良好的弹性,也易断裂,使用效果不佳,同时在进行纱线的混纺加工过程中,由于对于颜色的需求,需要对于纱线进行上色,传统的上色加工装置在内并未安装有其他的一些均匀刷动结构,一般直接使纱线浸入颜料箱内进行快速染色处理,由于无后续的均匀刷抹过程,导致颜料在纱线上的附着效果下降,且附着均匀度不够,传统的上色装置在期内并未设置有任何回收系统,使用后的染料需要实时进行更换,大大浪费了染料资源,若不更换染料,则染色的同时无法保障染料的质量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耐用型混纺纱线及其加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用型混纺纱线加工装置,包括加工机壳、侧机壳、收线器、鼓风机、放线器、第一涂抹刷、混纺纱线、纱线卡固器和聚乙烯纤维,所述加工机壳的一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收料箱,所述收料箱的顶部通过安装架固定安装有侧机壳与收线器,所述加工机壳的后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一端固定安装的转轴穿过并延伸至加工机壳内固定安装有放线器,所述加工机壳的内部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第一导线轮与第二导线轮,所述放线器固定安装在位于第二导线轮上方加工机壳的内壁上,所述混纺纱线设置在放线器、第一导线轮与第二导线轮上;
所述侧机壳的顶部与底部壳腔内均固定安装有电热管,所述侧机壳的内部通过轴套转动安装有第一传动蜗杆与第二传动蜗杆,所述第一传动蜗杆与第二传动蜗杆的外部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涂抹刷与第二涂抹刷,所述收线器的后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一端安装的转轴穿过并延伸至收线器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传动涡轮,所述加工机壳的一侧靠近收料箱的壳腔内设置有滤网,所述加工机壳与收料箱之间通过导液管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放线器由侧板与绕线辊组成,所述侧板固定安装在绕线辊的两侧外壁上,所述绕线辊上开设有绕线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和线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和线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70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