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移动便携式动力电池充电与V2G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57151.4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9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洪启峰;罗传奎;温鹏飞;张健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能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5K7/14;B60L53/62;B60L53/66;B60L5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 | 代理人: | 吕琳琳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便携式 动力电池 充电 v2g 装置 | ||
本发明可移动便携式动力电池充电与V2G装置,机柜内集成有PC控制系统、PCS功率单元和直流接触器,PC控制系统、PCS功率单元、直流接触器和动力电池组构成充放电回路;PCS功率单元采集充放电回路的电路参数;PC控制系统在收到充电模式时,读取输入的充电参数,基于电路参数判断充放电回路是否异常,在出现异常时输出保护告警信息至直流接触器以断开直流接触器,在未出现异常时基于充电参数计算预估充电时间,控制直流接触器导通,控制PCS功率单元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动力电池组充电,不断判断SOC是否达到第一设定阈值,在为是时控制直流接触器断开停止充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充放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移动便携式动力电池充电与V2G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电力系统核心部件,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高能量密度的电池Pack除了给我们带来更远的续航里程,动力电池如何安全充放电、如何安全存储、以及梯次利用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目前,动力电池在车上充电通过外接直流充电桩,或通过交流充电桩连接车载AC/DC充电模块进行充电,而放电一般用跑里程方式实现。当动力电池Pack脱离电动汽车后,充放电方式变得较为复杂,一般使用专门的直流充电模块对动力电池Pack进行充电,放电则需要外接放电电阻,通过电能-热能转换消耗电池Pack电能。以上方式均需要把动力电池Pack移动到指定设备附件才能进行操作,且充电放电过程需要使用不同装置实现,目前这些装置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放电过程中电阻负载(电子负载)发热严重,造成大量能量浪费。且目前充放电设备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即需要把动力电池Pack移动到指定设备附件才能进行操作,且充电/放电过程需要使用不同装置实现,目前这些装置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传统方式在放电过程中电阻负载(电子负载)发热严重,造成大量能量浪费,目前充放电设备操作复杂,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要求较高的性能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效率高、对电池损伤小、成本低安全性高的动力电池便携式全自动充放电方案。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移动便携式动力电池充电与V2G装置,其特点在于,其包括机柜,所述机柜内集成有PC控制系统、PCS功率单元和直流接触器,所述PC控制系统、PCS功率单元、直流接触器和动力电池组构成充放电回路,所述PCS功率单元与电网电连接;
所述PCS功率单元用于采集充放电回路的电路参数并传输至PC控制系统;
所述PC控制系统用于在收到充电模式时,读取输入的充电参数,基于电路参数判断充放电回路是否异常,在出现异常时输出保护告警信息至直流接触器以断开直流接触器,在未出现异常时基于充电参数计算预估充电时间,控制直流接触器导通,控制PCS功率单元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动力电池组充电,不断判断SOC是否达到第一设定阈值,在为是时控制直流接触器断开停止充电;
所述PC控制系统用于在收到放电模式时,读取输入的放电参数,基于电路参数判断充放电回路是否异常,在出现异常时输出保护告警信息至直流接触器以断开直流接触器,在未出现异常时基于放电参数计算预估放电时间,控制直流接触器导通,控制PCS功率单元将动力电池组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对电网放电,不断判断SOC是否达到第二设定阈值,在为是时控制直流接触器断开停止放电。
较佳地,所述PC控制系统用于实时监控动力电池组和PCS功率单元数据,基于动力电池组和PCS功率单元数据判定断开或导通直流接触器,以实现动力电池组绝缘异常保护、动力电池组单体过电压保护、动力电池组单体欠电压保护、动力电池组单体过温保护、动力电池组压差过大保护、动力电池组通讯异常保护、动力电池组过电流保护、PCS通讯中断保护、PCS电压异常保护、PCS电流异常保护、PCS内部模块过温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能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能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71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