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补偿器环压焊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59060.4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5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傅华;张力丹;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众远管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1/02 | 分类号: | B23K31/02;B23K3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薛波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经***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补偿 器环压 焊接 方法 | ||
一种补偿器环压焊接方法,包括外套管、内导管和弹性伸缩管,还设有第一环片和第二环片,第一环片、弹性伸缩管一端与外套管形成三层结构,第二环片、弹性伸缩管另一端与内导管形成三层结构,三层结构先通过若干环压压合形成沿轴向方向分布的若干压合环线,第一环片包括靠近弹性伸缩管其主体的第一侧,第二环片包括靠近弹性伸缩管其主体的第二侧,压合环线均远离第一侧、第二侧设置,然后于压合环线处进行焊接。其采用三层结构先压后焊,解决金属波纹管薄壁与厚管之间的焊接易焊穿的问题,解决直接焊接时焊接处的多层结构椭圆度不同而存在缝隙所导致的焊接烧损的不利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管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补偿器环压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燃气输送通常采用不锈钢管道,为了防止管道因温度的变化导致的热伸长或温度应力导致的管道变形或破坏,往往需要在管道上设置补偿器,用于补偿管道的热伸长,以减小管壁的应力。目前大部分补偿器存在补偿量小、使用寿命短的缺点。基于此,CN210319013U公开了一种燃气管道补偿器,包括外套管、内导管和弹性伸缩管,通过三管配合实现补偿热胀冷缩量的效果,其中弹性伸缩管一端焊接于外套管管端、另一端焊接在内导管管壁上,弹性伸缩管采用金属波纹管。
弹性伸缩管一般采用金属波纹管,由于金属波纹管的薄壁设置,内导管与外套管的管壁加厚,导致金属波纹管与内导管、外套管之间焊接时较常存在焊穿、烧损的不利情况发生。且由于金属波纹管的成本价格远大于内导管等普通直管,因此烧损会直接导致金属波纹管废弃而增大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补偿器环压焊接方法,其采用三层结构先压后焊,解决金属波纹管薄壁与厚管之间的焊接易焊穿的问题,解决直接焊接时焊接处的多层结构椭圆度不同而存在缝隙所导致的焊接烧损的不利现象。
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补偿器环压焊接方法,包括外套管、内导管和弹性伸缩管,内导管一端伸入外套管中,外套管套设在内导管一端,内导管与外套管之间滑动配合通过弹性伸缩管连接,弹性伸缩管套设在内导管另外一端,弹性伸缩管的两端分别与外套管、内导管固定连接,还设有第一环片和第二环片,第一环片、弹性伸缩管一端与外套管形成三层结构,第二环片、弹性伸缩管另一端与内导管形成三层结构,三层结构先通过若干环压压合形成沿轴向方向分布的若干压合环线,第一环片包括靠近弹性伸缩管其主体的第一侧,第二环片包括靠近弹性伸缩管其主体的第二侧,压合环线均远离第一侧、第二侧设置,然后于压合环线处进行焊接。
进一步地,第一环片包括远离弹性伸缩管其主体的第三侧,第二环片包括远离弹性伸缩管其主体的第四侧,第三侧、第四侧均分别进行环压形成一压合环线,于压合环线处进行焊接。
进一步地,弹性伸缩管包括金属波纹管。
进一步地,第一环片于第一侧处、第二环片于第二侧处均设有弧形部,金属波纹管包括位于主体处的波纹段,弧形部与波纹段的波谷弧形面紧密贴近相接。
进一步地,第一环片和第二环片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补偿器两端通过卡箍与燃气管连接。
进一步地,还设有保护套,保护套包绕弹性伸缩管设置,保护套一端固定连接于内导管、另一端与外套管相对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保护套由不锈钢材料或塑料材料制成。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在弹性伸缩管的两端分别与内导管、外套管连接的位置处,对应增设第一环片、第二环片,均形成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中每层半径不同,通过先进行环压压合后再于压合即压合环线处进行焊接,去除多层结构中的缝隙,解决直接焊接时焊接处的多层结构椭圆度不同而存在缝隙所导致的焊接烧损的不利现象;且通过增设第一环片、第二环片的方式,避免直接对弹性伸缩管进行融焊,解决金属波纹管薄壁与厚管之间的焊接易焊穿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众远管业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众远管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90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