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安全隔离环境的动态控制方法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59946.9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3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佈仁吉日嘎;黄启福;张博轩;李雪初;李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3/16;F24F3/14;F24F11/63;F24F11/52;F24F11/74;F24F11/79;F24F11/89;F24F13/28;E04H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100039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安全 隔离 环境 动态控制 方法 设备 | ||
1.一种生物安全隔离环境动态控制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排风系统,固定安装在进、排风管道内,用于采集室外新风,并根据设定好的参数值对新风调温、调湿,之后经新风管道输送至各病房各区域;
环境监测系统,用于采集舱内环境温度、风速、风向和负压数据,时刻监测室内的负压水平,将信息传递给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处理系统,接收环境监测系统发来的环境和负压异常数据,进行控制策略计算,并将判断结果发送给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接收信息处理系统发来的结果信息,根据控制策略动态调整室内环境和负压水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道分为4个支路,每个支路分为1-2个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分布于各区域的角落或舱壁处,用于将新风分别送至休息区、缓冲区、病房区和卫生间。
优选地,新风分别从休息区、缓冲区、病房区和卫生间四个区域的回风口排出,实现各区域并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态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排风系统包括过滤器(1)、制冷器(2)、电加热器(3)、加湿器(4)、新风风机(5)、过滤器(6)、温湿度传感器(13)和排风风机(14)。
优选地,所述环境监测系统包括风速传感器(10)、红外感应和激光雷达传感器(11)、用于检测室内风压的压差传感器(12)和温湿度传感器(13)。
优选地,所述风速传感器(10)设置在进排风系统的送风口下端,用于检测室内空气的风速和风向。
优选地,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3)用于检测进入新风管道内新风的温度、湿度以及室内的温度、湿度。
所述红外感应和激光雷达传感器(11)悬置于方舱顶下方,处于不间断工作状态,用于扫描室内环境变化和人员移动状况。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态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处理机以及与其连接的触摸显示屏;
所述信息处理机用于接受传感器信号,在不符合负压、温湿度、风速指标要求时求解控制策略,对室内负压环境进行动态控制;所述触摸显示屏接收到信息处理机传来的环境数据、设备状态信息并进行展示,同时设定设备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态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控制系通包括制冷器(2)、电加热器(3)、加湿器(4)、定风量控制阀(7)、电动控制阀(8)、双层百叶(9)和风机变频器;
所述制冷器(2)、电加热器(3)和加湿器(4)用于调整室内温湿度水平;所述电动控制阀(8)和排风管道通过螺丝连接,配合风机变频器共同调整室内空气流量和流速,保证负压值;
所述双层百叶(9)通过螺纹固定在出风口处,配合调整气流流向。
6.一种生物安全隔离环境的动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收集新风并构造内部环境;
S2、利用环境采集监测系统采集环境数据信息,将其发送给信息处理系统;
S3、利用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信息来计算控制策略,其中,计算控制策略的步骤包括:所述信息处理系统接收到环境采集监测系统发来的环境数据信息后,与设定参数值作出比较,当接收到的环境数据信息参数被判断为与设定参数值不符时,通过控制器向反馈控制系统发出控制指令;
S4、反馈控制系统接收到控制指令后,智能驱动各个执行器,完成环境的自动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新风经取气口进入管道,经气流调节阀(1)后,由进排风系统中的制冷器(2)、电加热器(3)、加湿器(4)调整至所需温度和湿度,之后送入病房各个区域;病房废气通过各个房间的1-2个回风口,经过滤器过滤后被进排风系统的排风风机吸入,形成室内负压,并辅助调整室内新风流量和方向。
优选地,将调整至所需温度和湿度的新风通过4个支路管道,每个支路管道再经分布于各区域角落或舱壁处的1-2个出气口分别送至休息区、缓冲过渡区、病房区和卫生间,同时控制各区域新风流量和方向,促进易产生气流滞止区区域内气流朝下一舱段的气流通道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994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人船流速流量测量系统
- 下一篇:一种水利工程管道清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