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62419.3 | 申请日: | 202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6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乔中栋;窦林名;李守锋;翟军;苏仁元;巩思园;屈英;阚吉亮;焦宏强;熊洪恩;陈利;薛建秋;林飞;葛庆;买巧利;卢中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M13/02 | 分类号: | F16M13/02;F16M11/04;F16M11/06;F16M11/16;G01V1/20;G01V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淮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5 | 代理人: | 张旭 |
地址: | 744100 甘肃省平凉***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微震拾震 传感器 保护 连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包括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外壳和保护盖板;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底座、钢架、弧形凹槽、弧形固定片、套筒、螺杆和手柄;在与锚杆连接时,通过手柄旋转带动螺杆移动,能使弧形凹槽和弧形固定片对锚杆夹紧固定;通过改变各个安装孔与各个螺孔的对应关系后固定,能调节微震拾震传感器与锚杆之间的夹角,这样不仅使微震拾震传感器具有较好的固定牢靠性,而且能保证微震拾震传感器接收信号的效果;另外微震拾震传感器处于保护外壳内,因此其与外界相对隔离,从而能够适应井下高温、高湿、高压及煤尘大的恶劣环境,同时降低人为破坏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与连接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微震法是煤矿井下常用的区域监测方式之一,其具有监测范围大和精度较高的特点,由于微震法中采用的微震拾震传感器内部结构复杂且容易损坏,对于井下复杂的环境适应性比较差,且安装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因此如何简单快速的对微震拾震传感器进行安装,且安装后能对其使用过程中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微震监测系统的稳定性一直是行业内所需解决的问题。
现在常见的保护与连接装置比较简易,只是将微震拾震传感器用铁皮包裹起来,再将传感器捆绑在锚杆上,这样导致其稳定性并不可靠,底板发生底鼓或片帮时则极易损坏拾震传感器,并且这种结构无法隔绝井下潮湿、腐蚀等复杂环境,使得微震拾震传感器在安装后需要经常性维护,另外这种结构在微震拾震传感器安装后无法拆卸重复使用,导致回收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简单快速的对微震拾震传感器进行安装,且安装后能对其使用过程中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微震监测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包括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
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外壳和保护盖板,保护外壳的上端为敞口,保护外壳内底板中心固定有定位螺栓,微震拾震传感器底部开设带有内螺纹的凹槽、且凹槽与定位螺栓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使微震拾震传感器与保护外壳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保护盖板可拆卸地固定在保护外壳的敞口处,保护盖板中心设有喇叭口,微震拾震传感器的电缆从喇叭口伸出保护外壳;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底座、钢架、弧形凹槽、弧形固定片、套筒、螺杆和手柄,连接板一端与保护外壳底部固定连接,底座上开设多个螺孔、且多个螺孔成圆环形均匀分布;连接板侧部开设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的分布与多个螺孔一一对应;底座一侧与连接板侧部通过多个螺栓分别连接螺孔和安装孔固定;弧形凹槽和钢架固定在底座另一侧,套筒固定在钢架上,螺杆穿过套筒、且与套筒螺纹连接,手柄固定在螺杆一端,弧形固定片固定在螺杆另一端、且弧形固定片与弧形凹槽相对设置;在与锚杆连接时,通过手柄旋转带动螺杆移动,能使弧形凹槽和弧形固定片对锚杆夹紧固定;通过改变各个安装孔与各个螺孔的对应关系后固定,能调节微震拾震传感器与锚杆之间的夹角。
进一步,所述底座为圆盘形,螺孔的数量为12个。
进一步,所述保护外壳和保护盖板之间通过螺丝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相结合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本发明能克服传统微震拾震传感器安装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的缺点,更加方便简洁;其中设置弧形固定片、弧形凹槽及连接板与底座相对旋转设计对煤矿井下锚杆施工方式的适应性更强,不仅保证了微震拾震传感器的固定牢靠性,而且保证微震拾震传感器接收信号的效果。
(2)在保证微震拾震传感器监测效果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保护装置,使微震拾震传感器能够适应井下高温、高湿、高压及煤尘大的恶劣环境,同时降低人为破坏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未经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624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