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包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63583.6 | 申请日: | 202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70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梁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5B13/02 | 分类号: | B65B13/02;B65B13/18;B65B2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40000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计算机控制 智能 包装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包装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包装装置,包括:接收通道;送料机构,送料机构位于接收通道的第一端,送料机构包括底盘、固定轴、转盘、电动推杆和电机;捆扎机构,困扎机构位于接收通道的第二端,捆扎机构包括工作台、移动板和第一气缸,移动板上设置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上套设有多根胶圈,支撑组件包括多块支撑板,多块支撑板均倾斜设置、以使得多根胶圈能够滑落到多块支撑板的第二端,多块支撑板上设置有多个阻挡件,多个阻挡件用于控制对应的胶圈滑落到多块支撑板的第二端;以及计算机控制箱。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包装装置,对长条形的散装物料进行捆扎包装的工作效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装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包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程领域中,经常会通过胶圈对长条形的散装物料进行捆扎包装,以便于后续的分装和叠放。传统的操作方法为手工捆绑,不仅耗费人力,并且效率低下。
专利公开号为CN110342013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捆扎装置,其通过限位机构、张大机构、驱动机构、退料机构、送料机构和输送机构的配合,实现了从散装物料到成型物料的自动化装配,节省了人力,便于批量化生产。
但是该捆扎装置对长条形的散装物料进行捆扎包装的工作效率较低,具体理由如下:1.送料机构工作时,依靠振动件的振动使得胶圈沿环套件的轴线向前移动,从而便于张大机构取下环套件上的胶圈,这种取胶圈的方式速度慢,从而降低了该捆扎装置的工作效率。2.该捆扎装置每次工作完之后,都需要工人将下一批新的散装物料重新码放在限位槽内,码放的过程会消耗较多的时间,这样也进一步降低了该捆扎装置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包装装置,使其对长条形的散装物料进行捆扎包装的工作效率较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包装装置,包括:
接收通道,所述接收通道固定设置在地面上、且内部形成有沿横向贯穿的限位腔;
送料机构,所述送料机构位于所述接收通道的第一端,所述送料机构包括底盘、固定轴、转盘、电动推杆和电机,所述底盘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固定轴沿纵向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转盘沿横向设置在所述固定轴的上端、且与所述固定轴转动连接,所述转盘的外周面上开有多个向内延伸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紧密堆叠有多根沿横向摆放的散装物料,所述限位槽的两端均与外界连通,所述限位槽的规格与所述限位腔相同,所述电动推杆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轴上,所述电动推杆用于将每个所述限位槽内的所述多根散装物料同时推送至所述限位腔内、并使得所述多根散装物料在所述接收通道的第二端处部分悬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盘在所述固定轴上转动;
捆扎机构,所述困扎机构位于所述接收通道的第二端;所述捆扎机构包括工作台、移动板和第一气缸,所述工作台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所述移动板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且可在所述工作台上移动,所述移动板的靠近所述接收通道的端面上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上间隔地套设有多根胶圈,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块支撑板,所述多块支撑板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多块支撑板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多块支撑板的第二端形成能够用于容纳所述多根散装物料的容纳口,所述多块支撑板均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多根胶圈能够滑落到所述多块支撑板的第二端,所述多块支撑板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阻挡件,所述多个阻挡件与所述多根胶圈一一对应、用于控制对应的所述胶圈滑落到所述多块支撑板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板在所述工作台上移动;以及
计算机控制箱,所述计算机控制箱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且与所述电动推杆、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一气缸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板的靠近所述接收通道的端面上安装有四爪卡盘,所述支撑板具有四块,所述四块支撑板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四爪卡盘的四个活动卡爪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635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