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边多抽头变压器的配电网欠压自动补偿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71101.1 | 申请日: | 202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3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孟莎;唐欣;彭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12 | 分类号: | H02J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双边 抽头 变压器 配电网 自动 补偿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边多抽头变压器的配电网欠压自动补偿方法及装置,该方法通过装置自动选择双边多抽头变压器原副边抽头的组合变比档位补偿相对应的跌落电压,保证配电网在电压变小时,负载侧电压仍然满足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所制定的国家电压质量标准;装置包括分接头选择模块K1‑K7、双边多抽头变压器原边T2、双边多抽头变压器副边T1及自动控制单元;现有的动态电压补偿器受储能元件容量大小的限制,装置复杂,补偿成本较高,而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补偿电压更加稳定,且装置结构简单,不受储能元件容量大小的限制,本专利相比于专利CN201810468380.X双边多抽头变压器原副边组合变比补偿电压防止变压器原边匝数比过大致使电压击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欠压补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双边多抽头变压器的配电网欠压自动补偿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导致电网电压质量的下降,其中电压跌落是目前最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之一,而电网电压质量的下降会给用户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现有的技术中,动态电压补偿器是目前市场上最有效的补偿方式,但现有的动态电压补偿器受储能元件容量大小的限制,当电压跌落较大时,用动态电压补偿器进行欠压补偿效果并不理想,且装置结构复杂,补偿成本较高。而现有的多抽头变压器电压补偿装置原边匝数比较大致使存在电压击穿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上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双边多抽头变压器的配电网欠压自动补偿方法及装置。装置包括:分接头选择模块K1-K7;双边多抽头变压器副边T1,设有两个抽头,串联接入电源与负载之间,同名端与分接头选择模块相连,异名端连于负载输出侧;双边多抽头变压器原边T2,设有5个抽头,并联在电源上,异名端与分接头选择模块相连,同名端连于负载输入侧;自动控制单元,与各个分接头选择模块相连用于控制分接头选择模块的开断。该方法通过装置自动选择双边多抽头变压器原副边抽头的组合变比档位补偿相对应的跌落电压,保证配电网在电压变小时,负载侧电压仍然满足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所制定的国家电压质量标准。
在本发明方案中,分接头选择模块K1-K7分别与双边多抽头变压器相应编号分接头相连。通过选择连接双边多抽头变压器的原副边不同分接头,可以使双边多抽头变压器为负载提供不同幅值的电压,保证配电网在电压变小时,负载侧电压仍然满足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所制定的国家电压质量标准。所需的双边多抽头变压器的线圈匝数比通过公式确定,其中,vL(t)为负载所需电压,vs(t)为所述实时电源电压,为双边多抽头变压器的匝数比。而通过连接相对应的分接头选择模块,实质上调节的就是双边多抽头变压器原副边的组合匝数比,因此,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合适的匝数比,然后选择与匝数比对应的分接头选择模块,即可实现本发明的欠压补偿功能。当电压分别跌落至5%、15%、25%、35%、45%、55%时所述双边多抽头变压器用于补偿相对应电压跌落的原副边组合变比预设表格为:
在本发明方案中,当电压跌落时,自动控制单元控制分接头选择模块开断的具体步骤为:(1)电压未跌落时:开关K1闭合,其余断开;(2)当电压跌落5%时:开关K1、K3闭合,其余断开;(3)当电压跌落15%时:开关K2、K3闭合,其余断开;(4)当电压跌落25%时:开关K2、K4闭合,其余断开;(5)当电压跌落35%时:开关K2、K5闭合,其余断开;(6)当电压跌落45%时:开关K2、K6闭合,其余断开;(7)当电压跌落55%时:开关K2、K7闭合,其余断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11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