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力和温度识别的残端塑型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71731.9 | 申请日: | 202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563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思敏;杜春萍;吴姁怿;宋竹;王娇;曾敬茹;贺竹;汪学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5/01 | 分类号: | A61F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何凡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 温度 识别 残端塑型器 | ||
1.一种压力和温度识别的残端塑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套和负压吸引装置;
所述压力套用于包裹残端;所述负压吸引装置用于将压力套与残端之间的空气排出;
压力套包括:织布(1)、凝胶套(2)、橡皮封口条(3)、硅胶圆垫(4)、圆垫螺母、铜阀门(6)、第一压力传感器片(7)、第二压力传感器片(8)、第三压力传感器片(9)、第四压力传感器片(10)、温控探头(11)和第一传感器接口(12);
所述压力套的头部为圆弧形封闭端,其尾部为开口端,其内层为凝胶套(2),其外层为织布(1);所述压力套的圆弧形封闭端的中心处设置有出气孔,并粘有硅胶圆垫(4);所述硅胶圆垫(4)的中心处设置有圆垫中心孔(5);所述圆垫中心孔(5)内设置有圆垫螺母;所述圆垫螺母与出气孔保持同心;所述铜阀门(6)与圆垫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片(7)、第二压力传感器片(8)、第三压力传感器片(9)和第四压力传感器片(10)分布于凝胶套(2)内侧中间位置的四个方位上;所述温控探头(11)设置于靠近压力套的圆弧形封闭端的凝胶套(2)内侧上;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片(7)、第二压力传感器片(8)、第三压力传感器片(9)、第四压力传感器片(10)和温控探头(11)均与第一传感器接口(12)电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接口(12)设置于压力套的开口端;所述橡皮封口条(3)设置于靠近压力套的开口端的织布(1)上
凝胶套(2)的厚度为3mm;所述硅胶圆垫(4)的厚度为10mm,其直径为80mm;所述圆垫螺母的内螺纹的中径为8mm;所述铜阀门(6)进气口的外螺纹的中径为8mm;所述橡皮封口条(3)的宽度为10mm,其厚度为1mm;
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桶体(13)、显示屏(14)、软管接口(15)、电源接口(16)、电源开关(17)、第一调压按钮(18)、第二调压按钮(19)、第二传感器接口(20)、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三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四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温度传感器检测模块、负压吸引器、负压吸引器驱动模块、电源模块和主控模块;
所述显示屏(14)、软管接口(15)、电源接口(16)、电源开关(17)、第一调压按钮(18)、第二调压按钮(19)和第二传感器接口(20)设置于负压桶体(13)表面;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三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四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温度传感器检测模块、负压吸引器、负压吸引器驱动模块、电源模块和主控模块设置于负压桶体(13)内部;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负压吸引器驱动模块、主控模块、显示屏(14)、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三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四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和温度传感器检测模块电连接,其输入端与电源接口(16)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分别与显示屏(14)、第一调压按钮(18)、第二调压按钮(19)、负压吸引器驱动模块、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三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第四压力传感器检测模块和温度传感器检测模块通信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接口(20)通过导线与第一传感器接口(12)电连接;所述负压吸引器驱动模块与负压吸引器电连接;
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变压器T1、整流桥H1、续流二极管VD1、续流二极管VD2、接地电容C1、接地电容C2、接地电容C3、接地电容C4、接地电容C5、电容C6、电容C7、接地电容C8、接地电容C9、接地电容C10、电容C11、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防反接二极管VD3、滑动变阻器RP1、滑动变阻器RP2、三极管VT1、三极管VT2和三极管VT3;
所述变压器T1的原边为电源模块的输入端,其副边的一端分别与续流二极管VD1的负极和整流桥H1输入端的一端连接,其副边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1的一端和和整流桥H1输入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整流桥H1输出端的一端与电源开关(17)的一端连接,其输出端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开关(17)的另一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1、电阻R23的一端、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4的一端和接地电容C2连接;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分别与接地电容C3、电阻R24的另一端和三极管VT3的集电极连接,其发射极分别与三极管VT2的基极和电容C6的一端连接;
所述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分别与电容C6的另一端、电阻R25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电阻R26的一端和接地电容C8连接,并作为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分别与防反接二极管VD3的负极、接地电容C4和滑动变阻器RP1的第一不动端连接;所述防反接二极管VD3的正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分别与接地电容C5和滑动变阻器RP1的动端连接,其基极分别与电容C7的另一端和滑动变阻器RP2的动端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RP2的第一不动端与电阻R26的另一端,其第二不动端接地;所述滑动变阻器RP1的第二不动端分别与接地电容C10和电阻R2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与续流二极管VD2的正极和接地电容C9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VD2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11的另一端和续流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173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白酒加工用发酵槽
- 下一篇:电缆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