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制油尾油处理设备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72574.3 | 申请日: | 202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6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蔡俊艳;王智;屈飞;于少华;聂鹏扬;赵旭耀;裴宏宇;张文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73/40 | 分类号: | C10G73/40;C10G7/12;C10G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陈启天 |
地址: | 0462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制油尾油 处理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煤制油尾油处理设备,包括减压塔和调节管,减压塔具有输入口、柴油抽出管线、重柴抽出管线和底油管线,减压塔通过输入口与前端设备连通,前端设备将油品通过输入口输送到减压塔内,柴油抽出管线的输入端与减压塔的上部连通,重柴抽出管线的输入端与减压塔的中部连通,底油管线的输入端与减压塔的底部连通,调节管将重柴抽出管线与底油管线连通,调节管上具有调节阀组。本发明还公开了煤制油尾油处理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煤制油尾油处理设备及方法,可快速调整抽出蜡油的凝点,便于调节和控制,更加安全,且可保证减压塔底部抽出的蜡油品质的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制油生产领域,尤其涉及煤制油尾油处理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煤制油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加氢精制工况条件下,生产的油品经过常压分馏塔将轻质的油气分离后,余油进入减压塔,由减压塔对余油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减压塔上部、中部和底部分别连接有柴油抽出管线、重柴抽出管线和底油管线,减压塔上部的柴油通过柴油抽出管线抽出外送,减压塔中部的重柴通过重柴抽出管线抽出外送,减压塔底部的蜡油通过底油管线抽出外送。由于对从减压塔的底油管线抽出的蜡油的凝点需求不同,时常需要调整设备工况以改变抽出的蜡油的凝点。现改变从减压塔底部抽出的蜡油的凝点,多采用调节常压分馏塔和减压塔内温度,使进入减压塔内油品的终馏点改变,以及改变常压分馏塔各线路、减压塔的柴油抽出管线和重柴抽出管线的抽出量来调整最终从减压塔的底部抽出的蜡油的凝点,现有的方法工序和操作复杂,频繁操作会增加生产中的安全风险;且各线路抽出的油,多存于储罐内,受储罐储量的影响,可能出现某一储罐储存满后该线路需要暂停抽出油或者无法再抽出油的情况,各线路的抽出量难以稳定控制,由于各线路的抽出量影响蜡油的品质,现有技术中,减压塔的底油管线抽出的蜡油品质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煤制油尾油处理设备及方法,可快速调整抽出蜡油的凝点,便于调节和控制,更加安全,且可保证减压塔底部抽出的蜡油品质的稳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公开的煤制油尾油处理设备,包括减压塔和调节管,所述减压塔具有输入口、柴油抽出管线、重柴抽出管线和底油管线,所述减压塔通过所述输入口与前端设备连通,所述前端设备将油品通过所述输入口输送到所述减压塔内,所述柴油抽出管线的输入端与所述减压塔的上部连通,所述重柴抽出管线的输入端与所述减压塔的中部连通,所述底油管线的输入端与所述减压塔的底部连通,所述调节管将所述重柴抽出管线与所述底油管线连通,所述调节管上具有调节阀组;
所述柴油抽出管线用于将所述减压塔上部的柴油抽出;
所述重柴抽出管线用于将所述减压塔中部的重柴抽出;
所述底油管线用于将所述减压塔底部的蜡油抽出;
所述调节管用于使所述重柴抽出管线中的所述重柴流入所述底油管线中,使所述重柴与所述底油管线中的所述蜡油混合,以调节所述底油管线中的所述蜡油的凝点;
所述调节阀组用于调节通过所述调节管流入所述底油管线中的所述重柴的流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重柴抽出管线内的重柴流入底油管线中与蜡油混合,改变蜡油的凝点,需要调节抽出的蜡油的凝点时,仅须通过调节阀组调整进入底油管线中的重柴的流量即可,无须改变分馏塔、减压塔的温度及各个管线的抽出量,操作简单,可快速调整抽出蜡油的凝点,便于调节和控制,更加安全,且可保证减压塔底部抽出的蜡油品质的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底油管线包括底油主管、第一输出管和第二输出管,所述底油主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减压塔的底部连通,所述底油主管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出管和所述第二输出管的输入端连通,所述调节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管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25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电子后视镜显示切换方法、车载电子后视镜及车辆
- 下一篇: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