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方法及量版建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75538.2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3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闯;潘建国;李慧珍;王宏斌;王鹏;周俊峰;丰超;田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张德斌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酸盐 岩储层 孔隙 流体 饱和度 识别 方法 建立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方法及量版建立方法。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量版的建立方法包括:获取工区目标层不同孔隙度的岩心在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低频条件弹性参数测试结果;将不同孔隙度的岩心在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测试结果投点到坐标轴为纵横波参数比和纵波阻抗的坐标系统中,建立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量版。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方法包括:获取工区目标层叠前地震反演结果确定纵横波参数比数据体和纵波阻抗数据体;利用所述纵横波参数比数据体和纵波阻抗数据体进行交汇,参考本发明量版建立方法建立的量版进行饱和度定量解释,完成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行业地球物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方法及量版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定量解释技术主要依赖于地震岩石物理研究,通过地震岩石物理建立岩石的特性与地震信号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开展储层、流体的地震预测。地震岩石物理研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地震岩石物理理论建模的推导和计算,一种是储层岩石弹性参数实验室岩石样品测试,两者的关系是相互验证。目前理论研究发展较快,很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公式推导;而实验室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原因是测试技术的限制(中、低频测试技术),一方面能采集到的岩芯样品数量有限,这导致很多学者的理论模型无法通过实验室测量证实其适用条件和存在的误差,因此使用理论模型开展定量解释会大大影响解释精度,造成无法预估的误差。
石油勘探研究人员很难将利用储层岩石弹性参数实验室测试方法测得的结果用于地震储层饱和度定量解释。原因是储层岩石参数实验室测试主要技术方法是超声脉冲法,测试岩石样品震源频率在10万赫兹以上,在高频背景下,碳酸盐岩储层孔隙中含有的流体来不及在不同类型的孔隙间发生“流动”,即“喷射流”机制在高频条件下无法有效的产生,因此高频实验室测试结果与中、低频实验室测试的结果相比会产生无法预期的误差。然而随时实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近十年在实验室通过新的测试方法以及可以测试岩石样品在低频条件下的弹性参数性质-应力应变测数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量版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建立的量版为一个相对准确的地震定量解释量版,能够很好地用于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该方法实现了对地震反演数据的定量化解释,预测出地下碳酸盐岩储层含流体饱和度,解决油气高效勘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量版的建立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获取工区目标层不同孔隙度的岩心在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低频条件弹性参数测试结果;其中,所述低频与地震主频一致;所述弹性参数包括纵横波参数比以及纵波阻抗,所述纵横波参数比为纵横波阻抗比或者纵横波速度比;
将不同孔隙度的岩心在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测试结果投点到坐标轴为纵横波参数比和纵波阻抗的坐标系统中,建立不同孔隙度、不同含油饱和度的岩心的纵横波参数比值与纵波阻抗值的查询图版即为所述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量版。
在上述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量版的建立方法中,所述不同孔隙度的岩心在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低频条件弹性参数测试结果指的是:不同孔隙度的岩心在不同含油饱和度状态下进行低频震源条件下的弹性参数测试的测试结果。
在上述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流体饱和度识别量版的建立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工区目标层不同孔隙度的岩心在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低频条件弹性参数测试结果通过下述方式得到:
获取工区目标层岩心;
确定工区目标层岩心的孔隙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55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