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缆成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75856.9 | 申请日: | 202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6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弘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1/00 | 分类号: | H01P1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智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9 | 代理人: | 罗晶 |
地址: | 5102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缆 成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缆成型装置包括支撑座、线缆夹持结构和线缆弯折结构;线缆夹持结构包括壳体和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容纳腔中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与第一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线缆的第一夹持空间;线缆弯折结构包括基座、操作杆和弯折机构;弯折机构包括支撑机构和滚压机构;支撑机构包括支撑轴和支撑筒,滚压机构包括滚压轴和滚压筒;滚压筒与支撑筒之间形成供线缆穿过的第二夹持空间;由操作杆带动滚压筒绕支撑轴旋转。本发明能够对线缆进行夹持和弯折,具有弯折一致性好、可靠性好、控制精度高和工作效率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缆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子设备工作频率的迅速提高,通常会达到数百MHz,甚至高达几十GHz以上。半刚性电缆组件的最基本形式,是由金属管构成的同轴传输线。其中,所采用的金属管一般为形成外导体的铜管,沿该铜管的中心线设有金属丝导体。中心金属丝导体由介电材料支撑,从而可与外导体保持在同一中心轴线上。以下所列即是关于半刚性电缆的5点最重要认识:
1)独立的微波组件:首先需要清楚认识的一点,是半刚性电缆组件本身即为一类关键的微波组件,这意味着半刚性电缆的规格与任何耦合器、电桥,甚至放大器的规格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如果制作恰当,则电缆可在连接系统其他组件方面成功发挥可预期的稳定效果。只要对任何好的链路预算分析有所研究后即可发现,在给定频率下,包括衰减度及电压驻波比在内的电气参数对于射频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宽频带覆盖范围:半刚性电缆组件通常可支持65GHz以内的射频信号传输。此外,虽然并不常用,但使用1.0mm连接器端接的电缆组件可实现高达110GHz的高频应用。半刚性同轴电缆尺寸各异,其直径范围从0.020英寸至0.250英寸不等。0.141英寸直径半刚性同轴电缆使用高频SMA或2.92mm连接器端接,应用条件通常可高达27GHz。0.086英寸直径半刚性同轴电缆虽然也常与SMA连接器联用,但当其由1.85mm连接器端接时,工作频率最高可达65GHz。
3)塑形和保持形状:对于此类电缆组件而言,为了能恰好嵌入所设计的系统中,其经常需要被精确塑造成各种形状。顾名思义,半刚性同轴电缆为一种既具有足以保持其形状的刚性,又具有足以可手工弯曲的电缆。将半刚性电缆塑造成所需的形状是一项颇具风险的工作。为了防止对外管壁造成损伤,应使用专用工具对电缆进行弯曲或塑形。此外,此类电缆一旦被塑造成特定形状后,要想再次改变其形状极为困难。这是因为,形状变更常导致外导体损坏,从而使外壁中生成细纹,最终影响电缆组件的电气性能。因此,虽然由铝和软铜制成的此类同轴电缆易于塑形和手工弯曲,但是为了将电缆损害风险降至最小,仍然推荐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此类操作。
4)相位稳定性:由于半刚性同轴电缆使用高质量材料制成,因此与采用编织层外导体的柔性同轴电缆相比,其具有极高的电气稳定性。金属及介电材料特性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许多关键系统而言,稳相电缆的使用极具重要性。此外,在需要控制相位长度的系统中,常使用相位匹配的半刚性电缆。对于配置相控阵天线的天线系统而言,尤其如此。这是因为,在此类天线系统中,输入信号的相位具有对天线阵列的主波束进行电气控制的重要作用。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利用这一技术在变化的条件下对覆盖范围进行优化,以达到减少系统性能优化所需天线数量的目的。
5)低无源互调(PIM):半刚性电缆组件通常由有色金属材料(主要为铜)制成。当选配合适的连接器时,此类铜管半刚性同轴电缆具有极为优良的无源互调性能,从而使得其成为包括分布式天线系统(DAS)相关设备在内的现代多频无线通信系统的理想选择。随着人们对于完全覆盖率的需求越来越高,分布式天线系统要求使用包括功分器、合路器、放大器乃至高端测试设备在内的更多种类低无源互调产品。由于半刚性电缆组件能够同时满足现代无线通信系统所需的射频功率和无源互调要求,因此其成为分布式天线应用的最佳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弘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弘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58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