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串接式扩增装置及包含其的串接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76878.7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346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吴旻鸿;张豪扬;吴丰竹;卢巧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F04D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谷敬丽;周晓飞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接式 扩增 装置 包含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串接式扩增装置及包含其的串接式系统,扩增装置包含:控制模块、缓冲模块、存储模块以及选择输出模块。串接式系统包含处理器以及多个扩增装置,通过由多个扩增装置判断接收的数据封包为写入指令、读取指令或通过指令,处理器得以同时控制多个扩增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串接式扩增装置及包含扩增装置的串接式系统,尤其是一种仅需控制端提供两个脚位就得以同时控制多个扩增装置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行的驱动器控制中,控制端(例如,处理器)通常以两根信号线来控制一组驱动器,若控制越多组驱动器,控制端就会需要使用越多脚位来控制多个驱动器。参照图7,其绘示根据现有技术的控制系统700的方块图。在图7中,控制系统700包含处理器701与扩增装置DR1~DRn,其中处理器701以两个不同脚位来控制扩增装置DR1~DRn中的每一个,即,当处理器701要控制越多扩增装置,就需要使用更多脚位。
另外,像是I2C,SMBus等的传输方式,还需要加入位址(Address)或ID来辨别装置的硬体设计,增加了设计上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串接式扩增装置,其包含扩增装置输入端、控制模块以及扩增装置输出端,扩增装置输入端设置以接收数据封包,控制模块连接扩增装置输入端,并包含解码单元以及判断单元,解码单元对数据封包进行解码,其中判断单元判断经解码的数据封包的指令为第一次收到,则判断单元执行指令,判断单元判断经解码的数据封包的指令并非第一次收到,则判断单元将数据封包通过扩增装置输出端传送至另一个串接式扩增装置。
优选地,判断单元判断经解码的数据封包中没有包含指令,则判断单元可以将数据封包通过扩增装置输出端传送至另一个串接式扩增装置。
优选地,串接式扩增装置可以包含计数器,当扩增装置输入端接收到数据封包,则计数器累加,当计数器计数到预设值,则计数器归零且判断单元将经解码的数据封包的指令视为第一次收到。
优选地,串接式扩增装置可以还包含缓冲模块、存储模块以及选择输出模块。缓冲模块连接控制模块以及扩增装置输入端,数据封包暂存于缓冲模块。存储模块连接控制模块以及缓冲模块,存储应用装置的功能程序及读取数据。选择输出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缓冲模块以及存储模块,接收读取数据或数据封包。扩增装置输出端连接选择输出模块,输出读取数据或数据封包。其中当判断单元判断数据封包的指令为写入指令,控制模块将解码的数据写入功能程序;当判断单元判断数据封包的指令为读取指令,控制模块将读取数据输出至选择输出模块;当判断单元判断数据封包的指令并非第一次收到,将指令视为通过指令,判断单元将数据封包通过扩增装置输出端传送至另一个串接式扩增装置。
优选地,数据封包可以包含指令码,判断单元可以读取指令码以判断数据封包为写入指令或读取指令。
优选地,当判断单元读取的指令码与前一个数据封包的指令码相同,可以判断数据封包为通过指令。
优选地,控制模块可以包含计数器,判断单元可以读取计数器的计数值以判断数据封包为写入指令、读取指令或通过指令。
优选地,功能程序可以包含驱动程序,当数据封包为写入指令时,解码单元对数据封包解码以取得驱动程序的参数数据。
根据本发明另一目的,提供一种串接式系统,其包含处理器以及多个扩增装置。处理器包含输出端及输入端,由输出端依序输出数据封包。多个扩增装置为如前所述的任一种串接式扩增装置,多个扩增装置分别通过输出端串接至下一个扩增装置的输入端,多个扩增装置中的第一扩增装置的输入端连接于处理器的输出端,而多个扩增装置的最末扩增装置的输出端连接于处理器的输入端。其中,多个扩增装置分别判断接收的数据封包为写入指令、读取指令或通过指令,当数据封包为写入指令,将数据封包解码以取得应用装置的参数数据,并将参数数据写入应用装置的功能程序;当数据封包为读取指令,将应用装置的读取数据输出;当数据封包为通过指令,多个扩增装置将数据封包传送至下一个扩增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68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