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络接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77430.7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7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田祥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1/12 | 分类号: | H04L41/12;H04L61/10;H04L61/5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姚维 |
地址: | 518048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接入 方法 装置 设备 存储 介质 | ||
1.一种基于虚拟交换层的网络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虚拟交换层的网络接入方法包括:
获取网络传输请求,其中,所述网络传输请求包括:跨网段分配集;
获取所述虚拟交换层中已设置的传输网段至接收网段的第一网络链路;
分别对所述第一网络链路和所述跨网段分配集进行解析处理,得到分配阈值和分配数量;
计算所述分配数量与所述分配阈值的差值,并判断所述差值是否为正数;
若是正数,则分别在所述传输网段和所述接收网段中新增数量为所述差值的虚拟机;
建立在新增的虚拟机后的所述传输网段至所述接收网段的第二网络链路,并基于所述第二网络链路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虚拟交换层的网络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虚拟交换层中已设置的传输网段至接收网段的第一网络链路包括:
在所述传输网段与所述接收网段中发送广播信号,并获取所述传输网段至所述接收网段的拓扑连接集;
计算所有的所述拓扑连接集中拓扑连接的数据传输时间,比较所有的数据传输时间获得最小传输时间;
根据所述最小传输时间对应的拓扑连接,建立所述传输网段至所述接收网段的第一网络链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虚拟交换层的网络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网络链路进行解析处理,得到分配阈值包括:
读取所述传输网段中所有的传输IP地址与所述接收网段中所有的接收IP地址;
调用所述第一网络链路中内置的交换模块,建立所述交换模块与所述传输IP地址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生成所述传输IP地址与所述接收IP地址之间的分配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虚拟交换层的网络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在新增的虚拟机后的所述传输网段至所述接收网段的第二网络链路,并基于所述第二网络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分析所述第一网络链路中的每个拓扑节点,生成第一拓扑节点集;
将新增的所述虚拟机加入到所述第一拓扑节点集中,获得第二拓扑节点集;
将所述第二拓扑节点集中的每个拓扑节点连接,计算每个所述节点连接的路线通信代价总和,获得所有的拓扑连接对应的通信代价;
比较所有拓扑连接的通信代价的大小,获得最小的通信代价对应的拓扑连接,根据所述拓扑连接形成第二网络链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虚拟交换层的网络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建立在新增的虚拟机后的所述传输网段至所述接收网段的第二网络链路,并基于所述第二网络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传输IP地址在所述传输网段中查询出对应的传输虚拟机,根据所述接收IP地址在所述接收网段中查询出对应的接收虚拟机;
在所述传输虚拟机中获取传输数据;
通过所述第二网络链路将所述传输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虚拟机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虚拟交换层的网络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二网络链路将所述传输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虚拟机中包括:
判断所述传输网段与所述接收网段中是否存在新增的虚拟机;
若所述接收网段中存在新增的虚拟机,则将所述虚拟机增添至所述拓扑连接集中,获得新增拓扑连接集;
计算所述新增拓扑连接集中所有的拓扑连接的数据传输时间,比较所述数据传输时间获得新增最小传输时间;
根据所述新增最小传输时间对应的拓扑连接,生成第三网络链路;
将所述第三网络链路替代所述第二网络链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虚拟交换层的网络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二网络链路将所述传输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虚拟机中还包括:
读取所述传输数据的初始数据量,并获取所述接收虚拟机中的接收数据量;
根据所述接收数据量与所述初始数据量的比例获得传输成功率;
获取所述第二网络链路的物理传输极限,根据所述传输成功率与所述物理传输极限实时设置数据传输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743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