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桩模具同步自动顶升平移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77613.9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1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余洋;李晓伟;芮永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鑫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1/68 | 分类号: | B28B21/68;B28B21/82;B28B17/00;B66F7/16;B65G35/00 |
代理公司: | 常州知融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2 | 代理人: | 路接洲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具 同步 自动 升平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桩模具同步自动顶升平移系统,具有控制装置和间隔分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顶升平移组件,顶升平移组件包括齿条、电机、顶升平移设备以及两条路轨,齿条位于两条路轨之间,电机和顶升平移设备固定连接,电机输出端装有齿轮,齿轮沿齿条啮合传动,顶升平移设备的转轮沿着两条路轨滚动,电机为使用编码器控制的电机,或者,电机为伺服电机。该管桩模具同步自动顶升平移系统,前进后退同步,运行距离定位准确,运行距离长,占地面积小,同时解决长距离顶升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顶升平移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管桩模具同步自动顶升平移系统。
背景技术
见图2,管桩模具为上下分瓣式结构,管桩模具包括管桩底模a和管桩盖模b,管桩底模a和管桩盖模b的结合面处为模边c。管桩模具长度6米到26米不等。管桩模具的重量较重,至少3吨,普遍10~20吨。管桩d的生产流程是:在管桩底模a内放置钢筋笼子倒入混凝土,盖上管桩盖模b后,将管桩底模a和管桩盖模b结合处的螺栓拧紧,然后吊运至离心机将混凝土离心至模腔内形状,待水泥凝固后拆模出成品。
目前,管桩在生产过程中,其生产模具会借助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顶升平移机构,这些顶升平移机构利用机械结构实施前进和后退动作,该机械结构包括减速机、拖动链轮、联动链轮、链条、连接轴、齿轮和齿条,拖动链轮安装在减速机的输出轴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齿条间隔固定在平移小车上,间隔分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齿轮通过连接轴串联在一起,联动链轮套装在连接轴上,拖动链轮与联动链轮之间通过链条啮合传动,减速机带动拖动链轮转动,拖动链轮通过链条带动联动链轮转动,联动链轮通过连接轴带动齿轮转动,齿轮沿着对应位置处的齿条啮合传动,但实际操作时,这些顶升平移机构会出现前进后退不同步,运行距离定位不准确,运行距离有限,占地面积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管桩模具同步自动顶升平移系统,前进后退同步,运行距离定位准确,运行距离长,占地面积小,同时解决长距离顶升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桩模具同步自动顶升平移系统,具有控制装置和间隔分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顶升平移组件,所述顶升平移组件包括齿条、电机、顶升平移设备以及两条路轨,所述齿条和两条路轨平行固定在地基上,且齿条位于两条路轨之间,所述电机和所述顶升平移设备固定连接,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齿轮,所述齿轮沿着齿条啮合传动,顶升平移设备底部的转轮沿着两条路轨滚动,电机为使用编码器控制的电机,或者,电机为伺服电机;当电机为使用编码器控制的电机时,其中一个顶升平移组件的电机上设置有编码器,该编码器在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作用下同步其它顶升平移组件的电机同步运行;当电机为伺服电机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有顶升平移组件的电机同步运行。
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顶升平移设备包括底座、顶杆和重载托举架,所述顶杆上下活动设置在底座上,所述重载托举架的底部与顶杆的顶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转轮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转轮矩阵式分布在所述顶升平移设备底部的两侧,位于同一侧的两个转轮沿着对应侧的路轨滚动。
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顶杆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顶杆矩阵式分布在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重载托举架的顶部呈V型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管桩模具同步自动顶升平移系统,电机可以采用编码器控制的电机或者采用伺服电机等多种控制方式,自由组合,前进后退同步,运行距离定位准确,运行距离长,占地面积小,同时解决长距离顶升的问题;车间实现机械化半自动至全自动流转,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安全隐患,提高生产效率;运行平稳,运行距离可调可设定,液压顶升平移作业过程自动化保护措施,确保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鑫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鑫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76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性双组份聚氨酯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3D打印机金属重件成形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