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生缓震鞋中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82851.9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2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锐;孔令熙;于国龙;韩宇;李静;于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43B13/18 | 分类号: | A43B13/18;A43B13/1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仿生 缓震鞋中底 | ||
1.一种仿生缓震鞋中底,其特征在于,由鞋中底(A)、前掌缓震单元(B)、后跟缓震单元(C)和鞋垫(D)组成,其中前掌缓震单元(B)置于鞋中底(A)的凹坑Ⅰ(2)中,且前掌缓震单元(B)中下板(10)的下面与鞋中底(A)中凹坑Ⅰ(2)的底面固接;后跟缓震单元(C)置于鞋中底(A)的凹坑Ⅱ(3)中,且后跟缓震单元(C)中下框架(22)的基板Ⅵ(39)底面与鞋中底(A)中凹坑Ⅱ(3)的底面固接;鞋垫(D)固接于鞋中底(A)中基板(1)的上表面;所述的鞋中底(A)由基板(1)、凹坑Ⅰ(2)和凹坑Ⅱ(3)组成,其中凹坑Ⅰ(2)的俯视状态为由后边(4)、左边(5)、前边(6)、右边(7)首尾连接形成的不规则四边形,其中后边(4)的长度b1为:58-87mm、左边(5)的长度b2为:17-26mm、前边(6)的长度b3为45-87mm、右边(7)的长度b4为:25-38mm;不规则四边形的四角为圆滑过渡,后边(4)与左边(5)的夹角α1为:103-118度、圆弧半径r1为:8-12mm,圆弧半径r2为:18-27mm,前边(6)与右边(7)的夹角α3为:105-115度、圆弧半径r3为:10-16mm,右边(7)与后边(4)的夹角α4为:87-95度、圆弧半径r4为:10-16mm;凹坑Ⅰ(2)的深度h1为:12-15mm;凹坑Ⅰ(2)设于基板(1)的前部;凹坑Ⅱ(3)为圆柱形,凹坑Ⅱ(3)的直径d为:62-74mm,凹坑Ⅱ(3)的深度h2为:22-25.2mm;凹坑Ⅱ(3)设于基板(1)的后部;所述的前掌缓震单元(B)由上板(8)、中板(9)和下板(10)组成, 其中上板(8)由基板Ⅰ(11)和翘板组Ⅰ(12)组成,其中下板(10)由基板Ⅱ(13)和翘板组Ⅱ(14)组成;翘板组Ⅰ(12)和翘板组Ⅱ(14)均由结构相同的五组翘板组成,翘板组Ⅰ(12)的五组翘板间距a1与翘板组Ⅱ(14)的五组翘板间距a2相等,均为:9-12mm; 每组翘板由短板(15)和长板(16)组成,短板(15)和长板(16)尺寸相同,翘板的横截面为倾斜梯形,其中每个翘板顶部宽度a3为:0.6-1.8mm,每个翘板底部宽度a4为:1-3mm,每个翘板高度a5为:3-4mm,短板(15)和长板(16)间的夹角β为:135度,每组翘板与所在基板间的夹角γ为:60度;上板(8)中翘板组Ⅰ(12)的五组翘板两端,分别固接于基板Ⅰ(11)下面左右两端,且翘板的短板端与基板Ⅰ(11)下面的右端固接;下板(10)中翘板组Ⅱ(14)的五组翘板两端,分别固接于基板Ⅱ(13)上面左右两端,且翘板的短板端与基板Ⅱ(13)上面的右端固接;上板(8)、中板(9)和下板(10)厚度均为3mm;上板(8)、中板(9)和下板(10)自上而下顺序排列,并固接;所述的后跟缓震单元(C)由上框架(17)、填充件Ⅰ(18)、缓冲吸能球(19)、弹性张拉带(20)、填充件Ⅱ(21)和下框架(22)组成,其中上框架(17)由基板Ⅲ(23)、圆弧板组Ⅰ(24)和翘板组Ⅲ(25)组成,其中上框架(17)整体轮廓外径为r5:60-72mm,基板Ⅲ(23)外径半径r6为:40-48mm,翘板组Ⅲ(25)中的翘板底部宽度a7为:3.5-3.8mm,长度a8为:15-18mm,高度a9为:6-7.2mm,翘板的横截面为倾斜梯形,每组翘板与所在基板间的夹角δ1为:105度,翘板板边的形成夹角δ2为:175度,圆弧板组Ⅰ(24)的圆弧板宽度a10为:20-24mm,高度a12为:11-12.6mm,翘板组Ⅲ(25)距离较远两翘板的间距为a6:40-48mm,翘板组Ⅲ(25)距离较近两翘板的间距为a13:18-21.55mm; 填充件Ⅰ(18)由基板Ⅳ(26) 和 凸台组Ⅰ(29)组成, 基板Ⅳ(26)上有方孔组Ⅰ(27)、椭圆形孔Ⅰ(28)和底部的十字型凹槽组Ⅰ(30),填充件Ⅰ(18)厚度a14为:7.5-9mm,方孔组Ⅰ(27)有四个长方形倾斜通孔,通孔与填充件Ⅰ(18)上表面形成的夹角ε为:105度,凸台组Ⅰ(29)的凸台圆半径r7为:7.5-9mm,宽度a20为:20-24mm,填充件Ⅰ(18)整体轮廓外径r9为:27-32.5mm,基板Ⅳ(26)的轮廓外径r8为:20-24mm,方孔的深度a15为:5.5-7.2mm,长度a16为:15-18mm,宽度a17为:2.7-4.5mm,分布在基板与凸台间的通孔间距a18为:32.5-39mm,分布在基板上的通孔间距为a19:18-21.5mm;椭圆形孔Ⅰ(28)的深度b1为:5-6mm,直径b2为:7.6-9mm,基板Ⅳ(26)底部的十字型凹槽组Ⅰ(30)上下对称和左右对称,宽度a21为:15-18mm,长度a22为:15-18mm,最外侧宽度a23为: 3.5-4.3mm;填充件Ⅱ(21)和填充件Ⅰ(18) 组成结构尺寸均相同, 填充件Ⅱ(21)由基板Ⅴ(31)和凸台组Ⅱ(32)组成,基板Ⅴ(31)上有方孔组Ⅱ(33)、椭圆形孔Ⅱ(34)和底部的十字型凹槽组Ⅱ(35);弹性张拉带(20)由十字形板(37)和凸台组Ⅲ(36)组成,十字形板(37)中心设有圆形通孔(38),圆形通孔(38)的直径r10:16-19mm,凸台组Ⅲ(36)的四个凸台设于十字形板(37)的外端,每个凸台的宽度a24为:20-24mm,每个凸台的厚度a27为:5-6mm,十字形板(37)的厚度为a28:3-3.6mm,十字形板(37)的长度为a25:15-18mm,十字形板(37)的宽度为a26:15-18mm,弹性张拉带(20)的外径为r12:27.5-33mm,弹性张拉带(20)的为内径r11为:23.5-28.2mm;缓冲吸能球(19)为扁平椭圆球体,最大直径r13为:15.2-18.2mm,最大宽度a29为:10-12mm;下框架(22)由基板Ⅵ(39)、圆弧板组Ⅲ(40)和翘板组Ⅳ(41)组成,下框架(22)和上框架(17)结构组成相同;上框架(17)、填充件Ⅰ(18)、缓冲吸能球(19)、弹性张拉带(20)、填充件Ⅱ(21)和下框架(22)自上而下顺序排列,其中弹性张拉带(20)镶嵌于填充件Ⅰ(18)和填充件Ⅱ(21)之间;缓冲吸能球(19)置于弹性张拉带(20)的圆形通孔(38)中,缓冲吸能球(19)上下分别与填充件Ⅰ(18)的椭圆形孔Ⅰ(28)和填充件Ⅱ(21)的椭圆形孔Ⅱ(34)接触;上框架(17)中翘板组Ⅲ(25)的四个翘板与填充件Ⅰ(18)中方孔组Ⅰ(27)的四个方孔固接;下框架(22)中翘板组Ⅳ(41)的四个翘板与填充件Ⅱ(21)中方孔组Ⅱ(33)的四个方孔固接;上框架(17)中圆弧板组Ⅰ(24)的四个圆弧板底端与下框架(22)中圆弧板组Ⅲ(40)的四个圆弧板顶端固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285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