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弯耐辐照单模光纤、光纤预制棒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86037.4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0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彭楚宇;喻煌;刘骋;郭浩;李星;陈黎明;刘旋;郭君;岳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烽火藤仓光纤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37/027 | 分类号: | C03B37/027;C03B37/012;G02B6/02;G02B6/032;G02B6/036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邱云雷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弯耐 辐照 单模 光纤 预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抗弯耐辐照单模光纤、光纤预制棒及制备方法,沿光纤径向,光纤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布置的芯层、过渡包层和外包层,过渡包层中形成有气泡层,气泡层包括多个气泡孔;沿光纤轴向,各气泡孔分散设置;外包层采用氟和变价金属离子共掺的石英。在外包层中掺入变价金属离子,这些变价金属离子可以预先与辐照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和空穴结合,这一反应所需时间极短,从而降低光纤中的电子和空穴浓度,减少光纤内部“色心”的产生,从而降低光纤的辐致损耗。在过渡包层中引入气泡孔,所有的气泡孔形成气泡层,气泡层的存在相当于引入了折射率极低的下陷层,从而大幅提高光纤的抗弯能力。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弯耐辐照单模光纤、光纤预制棒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5G的时代已经到来,光纤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载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纤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领域,基于特种光纤技术的光纤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以及核反应堆等高辐射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在上述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辐射,辐射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和空穴极易与光纤内部的缺陷结合,导致光纤内部形成“色心”。“色心”的存在会导致光纤在可见和紫外波段产生吸收峰,从而引起光纤的辐射损伤,最终导致光纤传输信号的能力大幅降低。当光纤传输信号能力严重恶化时,甚至会影响到光纤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提高光纤对辐射的耐受能力,降低光纤的辐致损耗成为科研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
传统的耐辐照光纤基本采用纯石英或者掺氟石英作为光纤纤芯,同时,为了使耐辐照光纤与其对应的普通光纤具有相同几何特性,需要利用掺氟技术将掺氟层作为光纤包层,保证光纤具有特定的芯包相对折射率差值。然而,由于氟在石英中的溶解度较低,掺氟深度会受到限制,以致光纤的芯包相对折射率差值和抗弯性能无法同时满足,通常的做法是牺牲光纤的抗弯性能。
综上所述,如何降低光纤在辐照下的辐致损耗,同时大幅提高耐辐照光纤的抗弯能力,降低耐辐照光纤的弯曲损耗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抗弯耐辐照单模光纤、光纤预制棒及制备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难以降低光纤在辐照下的辐致损耗,同时大幅提高耐辐照光纤的抗弯能力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抗弯耐辐照单模光纤,其包括:
沿光纤径向,所述光纤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布置的芯层、过渡包层和外包层,所述过渡包层中形成有气泡层,所述气泡层包括多个气泡孔;
沿光纤轴向,各所述气泡孔分散设置;
所述外包层采用氟和变价金属离子共掺的石英。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价金属离子的掺杂总浓度为0.022mol%~0.14mol%。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价金属离子包括铋离子、镱离子和铒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泡层成环状,并环绕在所述芯层外。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层与纯石英的相对折射率差为-0.13%~0;
所述过渡包层与纯石英的相对折射率差为-0.48%~-0.32%;
所述外包层与纯石英的相对折射率差为-0.48%~-0.27%。
一些实施例中,在光纤径向上,所述气泡层宽度范围内有多个气泡孔分布。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层采用纯石英或掺氟石英,所述过渡包层采用掺氟石英。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拉制如上所述的抗弯耐辐照单模光纤的光纤预制棒,其包括:
沿光纤预制棒径向,所述光纤预制棒包括由内到外依次布置的纤芯区域、过渡包层区域和外包层区域,所述过渡包层区域中形成有气泡层,所述气泡层包括多个气泡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烽火藤仓光纤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烽火藤仓光纤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60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