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洗涤剂储存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86769.3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42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郑盛云;张训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6F39/02 | 分类号: | D06F39/02;D06F34/14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付永莉;郑特强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洗涤剂 储存 容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公开涉及一种洗涤剂储存容器,包括:洗涤剂储存构件,其中该洗涤剂储存构件的上侧是敞开的,并且该洗涤剂储存构件具有用以储存衣物洗涤剂的储存空间;储存容器盖,安装为覆盖该洗涤剂储存构件的开口;以及剩余量检测单元,安装在洗涤剂储存构件的后表面的一侧处,并配置为借助从储存在洗涤剂储存构件中的衣物洗涤剂感测到的电流来检测储存在洗涤剂储存构件中的衣物洗涤剂的剩余量,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制造该洗涤剂储存容器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自动地供给洗涤剂的洗涤剂供给装置,一种安装在该洗涤剂供给装置中的洗涤剂储存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设备是这样一种设备,其用于将服装、床上用品等(以下称之为“衣物”)放入滚筒(drum)以从衣物上去除污染物。使用者可使待处理的衣物容纳在衣物处理设备内,并供给洗涤剂或软化剂来处理衣物。
衣物处理设备可包括:桶(tub,盛水桶),容纳在形成外部外观的主体的内侧;滚筒,可旋转地安装在桶的内侧,以使衣物放入其中;以及洗涤剂供给装置,用以将洗涤剂供给到滚筒内。
洗涤剂供给装置执行供给衣物洗涤剂的功能,从而供给洗涤剂(以下称之为“衣物洗涤剂”),以便增强(enhance,提高)放入滚筒的衣物的洗涤效果。
这里,衣物洗涤剂是指增强洗涤效果的物质,诸如纺织品(textile)洗涤剂、织物(fabric)软化剂、织物漂白剂(bleach)。就衣物洗涤剂而言,可使用粉末型衣物洗涤剂或液体型衣物洗涤剂。
近年来,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洗涤剂成分的溶解度不足,其在洗涤之后没有被溶解,并残留在水箱或衣物中,且因此,使用溶解度极佳的液态衣物洗涤剂来替代粉末型衣物洗涤剂(的情况)逐渐增多。
在相关领域中,使用者必须手动地打开衣物处理设备的门来供给衣物洗涤剂,然后手动地将衣物洗涤剂放入安装在门内侧的洗涤剂储存容器。在此情况下,由于使用者不得不频繁地开关抽屉来供给衣物洗涤剂或软化剂,因此有可能由于疲劳积累和繁琐问题而造成麻烦。
由此,近年来主要使用这样一种洗涤剂供给装置,当使用者在衣物洗涤剂或软化剂被放入单独地设置在衣物处理设备中的储存容器的状态下操作衣物处理设备时,该洗涤剂供给装置能够根据其所确定(establish,设定)的衣物处理过程来向桶供给所需量的衣物洗涤剂。在此情况下,使用者不需要在每次执行衣物处理过程时都供给衣物洗涤剂或软化剂,从而进一步改善使用者的便利性。
然而,即便在(使用)能够自动地供给衣物洗涤剂的洗涤剂分配装置的情况下,使用者仍需周期性地补充洗涤剂储存容器内的洗涤剂。在相关领域内,为了目测(visually,视觉上)检查在洗涤剂储存容器内储存有多少衣物洗涤剂,使用者不得不频繁打开储存有洗涤剂或软化剂的洗涤剂储存容器。
此外,为了自动地检测储存在储存容器内的衣物洗涤剂,需要单独地安装传感器。在此情况下,有可能由于衣物洗涤剂粘附到储存容器而会错误地感测衣物洗涤剂的剩余量。
由此,需要研发一种洗涤剂储存容器及制造该洗涤剂储存容器的方法,该洗涤剂储存容器能够自动地检测储存在洗涤剂储存容器中的衣物洗涤剂的剩余量,并降低对衣物洗涤剂剩余量的错误感测。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洗涤剂储存容器及一种包括该洗涤剂储存容器的洗涤剂供给装置,其能够储存大量的衣物洗涤剂,并将储存在其中的衣物洗涤剂自动地供给到滚筒,以便增强使用者的便利性。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洗涤剂储存容器和一种包括该洗涤剂储存容器的洗涤剂供给装置,其能够自动地检测储存在洗涤剂储存容器内的衣物洗涤剂的剩余量,以告知使用者此信息,从而增强使用者的便利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67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接器的防水密封结构
- 下一篇:对电力损失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