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伸缩式线束拆卸钳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91814.4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86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吴炜;江新伟;龚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14 | 分类号: | B25B27/1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周舒蒙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式线束 拆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伸缩式线束拆卸钳,包括两组钳座和钳体、滑动管组件、固定座和底部的伸缩组件,所述钳体通过端部的轴承与钳座转动连接,且两个钳体相对布置;每个钳座的下端与滑动管组件的上端相连,滑动管组件的长度可调,滑动管组件的下端安装在固定座侧部上,两个钳体之间的距离根据两个滑动管组件在固定座上的安装位置调节;所述固定座上带有用于吸附在其他铁质结构上作为支点的磁铁,固定座与伸缩组件的上端固定相连。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改变与钳座连接的钳体到撬动中心(磁铁所在位置)的距离,降低了线束被窝折牵拽的程度,从而起到保护线束及相应的接口的作用,延长线束和相应接口的作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伸缩式线束拆卸钳。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车辆底盘开发过程中,通常涉及很多高低压线束,该类线束直径较粗较硬,弯曲半径大,接头尺寸大,在集成度越来越高的汽车底盘中占用空间也较大,在安装拆卸过程中会显得相当不方便,尤其是拆卸时,拆卸空间小,接头不容易拆卸并容易使线束窝折,因此需要设计专用工具进行拆卸。
传统的拆线钳通常都是两个交叉的钳臂铰接,通过钳臂的相互转动以夹持线束的接头,然后直接对接头进行拉拔,这种方式在空间较小的位置不便于施力,不利于对电机线束的接头进行拆卸。目前也有针对空间较小不便于施力而设计的工具,如中国专利CN105665543 B中公开了一种线束钣金铆压设备,其安装座固定,使气动压力钳相对安装座转动,利用杠杆原理撬动线束的接头以将线束的接头从相应接口处拆卸下来。这种结构虽然便于施力,但由于气动压力钳的钳口到撬动中心(磁铁所在位置)的距离是不变的,接头在气动压力钳撬动接头进行拆卸的过程中,被夹持的接头除插拔方向的受力外,还受到了较大的非插拔方向的力,形成较大的扭转力矩,线束的接头及相应接口在这样较大的扭转力矩的作用下反复插拔,易对线束接头及相应接口造成损坏。如图2所示,图中力F为折线钳对线束的接头施加的作用力,其具有沿接头的插拔方向的分量F1以及垂直于插拔方向的分量F2,由于气动压力钳的钳口到转动中心的距离是不变的,力F的分量F2较大,使线束的接头受到较大的扭矩,易对线束接头及相应接口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避免线束损坏且操作方便的可伸缩式线束拆卸钳。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伸缩式线束拆卸钳,包括两组钳座和钳体、滑动管组件、固定座和底部的伸缩组件,所述钳体通过端部的轴承与钳座转动连接,且两个钳体相对布置;每个钳座的下端与滑动管组件的上端相连,滑动管组件的长度可调,滑动管组件的下端安装在固定座侧部上,两个钳体之间的距离根据两个滑动管组件在固定座上的安装位置调节;所述固定座上带有用于吸附在其他铁质结构上作为支点的磁铁,固定座与伸缩组件的上端固定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滑动管组件包括第一滑动管和第二滑动管,第一滑动管的下端穿过设于固定座的条形孔,与固定螺母连接;第一滑动管的上端与第二滑动管的下端套接,二者可沿轴向滑动,第二滑动管的上端与钳座固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滑动管和第二滑动管均为上端小、下端大的锥管,第一滑动管的大口径端与固定座相连,第一滑动管的小口径端与第二滑动管的大口径端相连,第二滑动管的大口径端与钳座固定。
按上述方案,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与固定座相连的固定管,以及与固定管套接的伸缩管,所述固定管的自由端头设有限位结构,所述伸缩管外壁沿轴向间隔开设多个定位孔,限位结构与定位孔相适配,锁定伸缩管伸出固定管的长度。
按上述方案,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弹簧、旋转销、固定销以及压板,其中,压板的中部通过旋转销与设于固定管外周面的铰接座铰接,压板靠近固定座的一端通过弹簧与空心管相连,压板另一端的下部连接固定销,固定销与定位孔相适配;按压压板位于固定座侧的一端时,弹簧被压缩,位于压板另一端的固定销从定位孔中脱离,伸缩管与固定管的锁定解除;松开压板,压板位于固定座侧的一端在弹簧回复力的作用下复位,位于压板另一端的固定销插入定位孔内,伸缩管与固定管锁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18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