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役轨道焊缝高温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92099.6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52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明;黄凤英;戴永红;毛昆朋;沈淮;高东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9013 | 分类号: | G01N27/9013;G01N29/04;G01N2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8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焊缝 高温 检测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一种在役轨道焊缝高温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装置,用于在役铁路钢轨(4)的高温焊缝(41)的无损检测,由引线(2)连接于分析显示仪(3),所述检测装置(1)包括耐高温壳体(11)、检测探头(12),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1)还包括用于对设置于检测探头(12)的检测传感器进行降温的气体或液体冷媒流动的装置。本发明采用内循环冷却检测探头的方法,在探头与外套的腔体间设计流动的冷媒(气体或液体),以降低探头的温度,实现检测仪可以在钢轨焊缝在较高温度时进行钢轨焊缝有效的质量检测,解决困扰铁路行业在役轨道焊缝高温下的检测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铁路轨道焊缝的无损检测,特别是涉及一种在役轨道焊缝高温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高铁专用轨道均为无缝隙的长轨,在日常维护中,因为冬冷夏热造成的冷缩热胀等原因,需要对钢轨进行快速切割焊接处理,由于焊接方式多数需要采用高温热熔法,而且在夜间有限的天窗点时间施工,未能有时间等到钢轨焊缝冷却至常温后再进行无损检测后再通车,而且钢轨焊缝不能用水等快速降温,通常须自然冷却,以免影响其质量。因此只能在隔天以后的天窗时间再补充检验其钢轨焊缝质量,这就存在列车行驶的安全隐患。
目前的探伤仪的伤损检测只能待表面温度降至40ºC以下后才能进行。铁路钢轨焊接主要使用闪光焊和铝热焊,焊缝推瘤、打磨完毕后的温度约600-800ºC左右,降至适合探伤的40ºC需要2小时左右,因高铁运输要求,天窗点结束前人员、器械必须撤离封闭网外方可销记和开通,作业时间太长,对行车组织影响较大。因此,迫切需要在焊接完成后的较短的时间内对焊缝进行质量检测。
针对以上缺点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在役轨道焊缝高温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装置,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在役轨道焊缝高温检测装置,用于在役铁路钢轨(4)的高温焊缝(41)的无损检测,由引线(2)连接于分析显示仪(3),所述检测装置(1)包括耐高温壳体(11)、检测探头(12),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1)还包括用于对设置于检测探头(12)的检测传感器进行降温的气体或液体冷媒流动的装置;
其中,所述的冷媒流动装置包括冷媒导管(13)和引流泵(14),用于引导气体或液体冷媒在所述壳体(11)的腔体(112)内流动。
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1)还包括设置于靠近检测探头(12)的检测端部的冷媒出口(15)。
检测装置(1)还设置用于所述检测探头(12)的检测传感器在腔体(112)内上下移动切换的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包括转动装置(16)以及转动连接于转动装置(16)的滚动轴(17),所述的检测探头(12)的柔性环形带(123)可环形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滚动轴(17),带动柔性环形带(123)上的检测传感器在腔体(112)内的冷媒中上下移动。其中转动装置(16)不限于为电驱动的伺服小电机、或者机械按压拉动传动的各种结构。
其中,柔性环形带(123)上的检测传感器为随机阵列式排布的涡流传感器(121)或超声传感器(122)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可选择性的切换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检测传感器作为探头(12)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柔性环形带(123)上还可设置无检测传感器的空白处(124),当需要检测装置长时间在被检测钢轨上停留时,选择切换到无检测传感器的空白处(124),以免损坏检测传感器。
当探头(12)选择设置多个检测传感器进行检测时,检测装置(1)可以设置为适合于轨道焊缝(41)宽度的扁平结构,多个检测传感器长条形排列于检测探头(12)上,可同时设置多个涡流传感器(121)或超声传感器(122)为阵列式排列于焊缝(41)宽度方向,沿焊缝表面移动可选择地做涡流和超声波检测,选择一次性进行涡流扫描检测,或者一次性进行超声扫描检测,或者选择一次性进行涡流和超声同时进行扫描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20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井注浆材料用快速搅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维减震式智能电力配电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