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信息化的共同管道监护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92879.0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7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增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增宇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33/00;E02D31/02;G06Q50/08;G08B21/16;G08B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233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信息化 共同 管道 监护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信息化的共同管道监护机构,属于建筑领域。本发明技术方案要点:包括预制管廊箱涵和远程计算机控制系统,所述预制管廊箱涵内部设有电力管线腔、油气管道腔、综合管线腔、集水排水腔,所述电力管线腔、油气管道腔和综合管线腔内还设有管廊顶侧漏水监护导流槽和管廊底侧漏水监护导流槽、水位传感器和电控制阀门,所述预制管廊箱涵内部侧壁、第一内部侧壁和第二内部侧壁内均设有与集水排水腔相连通的排水主管,所述水位传感器和电控制阀门与远程计算机控制系统信号连接,能够有效地通过导流槽排水,渗水严重时能够根据水位传感器及时的发现并确定严重渗水的位置,能够及时的对泄露位置进行发现、定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信息化的共同管道监护机构。
背景技术
共同管道,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我国地下管廊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慢,经常出现地下管廊内部渗水的现象,进而导致地下管廊内部管件进水,以及引起金属管件的腐蚀,使管件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甚至引起电力系统瘫痪、漏水、漏气等大型事故现象。现有的地下管廊结构存在以下不足:地下管廊在地下分布广泛,其中位于城市道路下方的地下管廊结构,由于城市道路上方的车流量很大,管廊拼装建筑块体承受的震动较大,相邻管廊拼装建筑块体之间仅仅通过水泥封堵,用于封堵的水泥会开裂、掉落,极易造成地下管廊内部渗水,而且地下管廊内部渗水后不能有效地进行排水,渗水严重时,也不能够及时的发现。特别是对于地壳活跃的地区,由于经常发生小型地震,管廊拼装建筑块体容易出现裂缝,不仅严重降低管廊拼装建筑块体的使用寿命,而且裂缝处很容易造成地下水渗透,进入地下管廊内部;地下管廊内部设有油气管道腔,油气管道腔内设有燃气管道和油气管道,现有的油气管道腔内,当燃气管道和油气管道发生泄漏时,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只能通过巡查监视,浪费人力物力,不能及时的对泄露位置进行定位,导致维修不及时,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引起严重事故。
所以,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提出一种共同管道监护机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信息化的共同管道监护机构,当地下管廊内部渗水时能够有效地进行排水,渗水严重时也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能够确定严重渗水的位置,避免地下管廊内部管件进水,甚至引起电力系统瘫痪、漏水、漏气等大型事故现象;而且当燃气管道和油气管道发生泄漏时,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对泄露位置进行定位,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维修,避免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事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信息化的共同管道监护机构;包括预制管廊箱涵和远程计算机控制系统,所述预制管廊箱涵内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电力管线腔和综合管线腔,和位于电力管线腔和综合管线腔之间的油气管道腔,预制管廊箱涵底部设有集水排水腔,电力管线腔和油气管道腔之间设有第一内部侧壁,油气管道腔与综合管线腔之间设有第二内部侧壁,所述电力管线腔、油气管道腔和综合管线腔的顶面均为倒“V”形结构,且电力管线腔、油气管道腔和综合管线腔的顶面均设有V型导流板,电力管线腔、油气管道腔和综合管线腔内还设有管廊顶侧漏水监护导流槽和管廊底侧漏水监护导流槽,管廊顶侧漏水监护导流槽和管廊底侧漏水监护导流槽上均设有水位传感器和电控制阀门,管廊顶侧漏水监护导流槽设置于预制管廊箱涵内部、第一内部侧壁和第二内部侧壁的侧壁顶部,管廊底侧漏水监护导流槽设置于预制管廊箱涵内部侧壁底部,预制管廊箱涵内部侧壁、第一内部侧壁和第二内部侧壁内均设有与集水排水腔相连通的排水主管,管廊顶侧漏水监护导流槽和管廊底侧漏水监护导流槽上均设有与排水主管相连通的排水支管,所述水位传感器和控制阀门与远程计算机控制系统信号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增宇,未经张增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28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