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L-异亮氨酸产量的葡萄糖控制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95755.8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9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徐庆阳;熊海波;张成林;李燕军;范晓光;马倩;谢希贤;陈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13/06;C12R1/15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异亮氨酸 产量 葡萄糖 控制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L‑异亮氨酸产量的葡萄糖控制工艺,为葡萄糖亚适量补糖工艺,将菌体分为适应期、菌体扩培期、产酸高峰期及衰亡期四个阶段,所述菌体为谷氨酸棒杆菌,其具有赖氨酸缺陷型,采用底料高初糖发酵,即底料一次性添加80~120g/L葡萄糖,中后期采用低糖流加工艺,即流加速率范围为5.20g/(L·h)~7.47g/(L·h),对菌体发酵条件进行动态精准调控,实现菌体的“发酵转换”;不仅解决了菌体适应期长、产酸高峰期短、菌体提前进入衰亡期等问题,还优化了葡萄糖利用率、提高了糖酸转化率,降低了副产物的积累,在不降低生物量及产酸量的前提下,使杂酸含量大大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尤其是一种提高L-异亮氨酸产量的葡萄糖控制工艺。
背景技术
L-异亮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同时又是三种支链氨基酸之一,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在人类生命代谢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为氨基酸原料药中的一种,主要用于复合氨基酸输液、三支链氨基酸输液、氨基酸口服液等,同时还用于治疗肝病、肝昏迷,体弱乏力等疾病,是比较昂贵的氨基酸原料药之一。
L-异亮氨酸工业化生产工艺主要有:蛋白质水解法、化学合成法和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异亮氨酸能够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且原料成本低,易于控制,其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可生物合成并过量积累L-异亮氨酸,在目前生产L-异亮氨酸的方法中具有垄断地位。发酵法主要包括添加前体物发酵法和直接发酵法。目前,L-异亮氨酸产生菌大多以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
日本在L-异亮氨酸产量、品质和技术水平均居世界领先地位,2018年,全球生产L-异亮氨酸的四家主要厂家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田边制药以及德国Degussa,均以发酵方式为主,其中,日本味之素占据了全球医药及食品用氨基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六十。中国L-异亮氨酸发酵产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落后,糖酸转化率低,发酵副产物较多,后期分离提取困难,因此在国际上行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但随着90年代中国氨基酸市场的开放,国内发酵行业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氨基酸发酵产业大国。
近年来,国内对异亮氨酸研究取得较大的进步。天津科技大学2016年的专利申请CN201610270771中,控制残糖10g/L以上;武汉远大弘元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专利申请CN201611093973中,控制残糖30-40g/L。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专利申请CN111172086 A中,控制残糖0.5g/L以下。但只要罐内有残糖,产L-异亮氨酸的同时,副产物就会协同增长,且副产物随着主酸L-异亮氨酸增多而增多,这为后续发酵提取与产品纯化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L-异亮氨酸产量的葡萄糖控制工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提高L-异亮氨酸产量的葡萄糖控制工艺,为葡萄糖亚适量补糖工艺,将菌体分为适应期、菌体扩培期、产酸高峰期及衰亡期四个阶段,所述菌体为谷氨酸棒杆菌,其具有赖氨酸缺陷型,采用底料高初糖发酵,即底料一次性添加80~120g/L葡萄糖,中后期采用低糖流加工艺,即流加速率范围为5.20g/(L·h)~7.47g/(L·h),对菌体发酵条件进行动态精准调控,实现菌体的“发酵转换”,改变菌体的“发酵转换”具体方法为:产L-异亮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的菌体形态分为生长型与产酸型两种形态,前期为增加菌体总量基数,发酵培养基中提供充足的葡萄糖碳源,保证菌体生长;在对数生长期后期,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抑制菌体生长速率,降低补糖速率,将生长型细胞转变为产酸型细胞,提高产酸能力与糖酸转化率。
优选的,上述提高L-异亮氨酸产量的葡萄糖控制工艺,所述底料葡萄糖浓度为80g/L,其流加糖浓度800g/L。
优选的,上述提高L-异亮氨酸产量的葡萄糖控制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57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口罩生产系统
- 下一篇:服务调用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