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基因融合的靶向测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95988.8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9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浩;韩营民;卢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伯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69 | 分类号: | C12Q1/6869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汇律师事务所 11711 | 代理人: | 高元吉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基因 融合 靶向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用于检测基因融合的靶向测序方法,其包括提取样本的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然后片段化为150‑250pb的片段、并在末端修复、加A,连接测序接头,得到预文库;利用封闭阻断剂封闭预文库,然后使特定的探针组与预文库杂交,获得捕获片段,经PCR富集和纯化后质检,得到测序文库;利用二代测序对测序文库进行测序,获得基因融合信息。本发明的方法在使用更少的探针和更低的测序数据量时,仍然能够保持高的捕获效率,获得比传统捕获更多的阳性Reads,减少了探针合成和测序成本,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靶向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融合基因检测的高通量靶向测序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染色体重排,例如异位、缺失、插入,癌细胞常常发生基因融合事件。随着对融合基因的临床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增加,融合基因的精确诊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已有多种抑制融合基因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包括伊马替尼/BCR-ABL1、克唑替尼/EML4-ALK和拉罗替尼/NTRK融合等。
融合基因的快速、准确诊断不但可以对癌症进行诊断和分型,还能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必要信息。目前,融合基因诊断主要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IHC等方法,然而,这些检测方法的通量通常较低,依赖检验人员的经验,只适用于已知的融合亚型。有报道表明,使用IHC检测NTRK3融合的灵敏度降低,只有79%[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NTRKfusion cancer.]。
多种新兴的融合基因检测技术虽然避免了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具有更高的通量和检测灵敏度,例如Nanostring(ncounter Vantage 3DTM Assays)和Agena MassArray,但它们都不能发现新的融合亚型[Overview of Fusion Detection Strategies Using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此外,基于下一代测序的全转录组测序成本较高,且不能兼容临床样本、而多重扩增子靶向测序技术假阳性率较高、需要事先建立人群基线,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过滤低置信度的结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基因融合的靶向测序方法。与传统探针设计相比,本发明的探针与目标外显子区域具有更高的结合效率,同时探针数量更少,覆盖区间更小,成本更低。
本发明的用于检测基因融合的靶向测序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预文库构建,其包括提取样本的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然后片段化为150-250pb的片段、并在末端修复、加A,连接测序接头,得到预文库;
(2)利用封闭阻断剂封闭所述预文库,然后使探针组与所述预文库杂交,获得捕获片段,经PCR富集和纯化后质检,得到测序文库;
(3)利用二代测序对所述测序文库进行测序,获得基因融合信息;
其中,所述探针组由能够与基因A各外显子的5’末端和/或3’末端互补的第一探针以及能够与基因B各外显子的5’末端和/或3’末端互补的第二探针组成。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靶向测序方法,优选地,5’末端是指外显子5’端第1个碱基至第120个碱基之间的片段,3’末端是指外显子3’端最后1个碱基至倒数第120个碱基之间的片段。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靶向测序方法,优选地,所述基因A为5’伴侣基因,且所述第一探针与所述5’伴侣基因的各外显子的3’末端互补;所述基因B为3’伴侣基因,且所述第二探针与所述3’伴侣基因的5’末端互补。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靶向测序方法,优选地,所述第一探针和所述第二探针分别为5’端生物素修饰的探针。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靶向测序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1)为利用总RNA进行文库构建,并不去除核糖体RN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伯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伯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59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