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滤棉油气分离装置和滤棉油气分离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96291.2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2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徐玉梁;朱康;孙非;白杨;赵金旋;张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歌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分离 装置 油气 分离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滤棉油气分离装置和滤棉油气分离器,滤棉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外壳、孔板、滤棉和撞击板,外壳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通入待分离的混合油气的进气口和排出分离后的气体的出气口,外壳底部设置有用于导出分离出油滴的漏孔,孔板设置在外壳内部将外壳内部空间隔成两部分,孔板上设置多个朝向进气口的通孔,用于汇聚混合油气内的油微粒,滤棉设置在孔板与出气口之间,将孔板与出气口之间的空间隔成两部分,用于拦截和吸附混合油气内的油微粒,撞击板设置在滤棉与出气口之间,撞击板的撞击面朝向滤棉,撞击板的上端与外壳之间有缝隙,缝隙与出气口连通,撞击板用于拦截和汇聚混合油气的油微粒;滤棉油气分离器包括至少一个滤棉油气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滤棉油气分离装置和滤棉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工作时,燃烧室内的部分气体随着活塞的往复运动会窜入曲轴箱内,然后这部分气体又会通过曲轴箱通风系统再次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随着发动机的强化程度越来越高,窜入曲轴箱中的机油颗粒直径较之前大幅度减小。传统的油气分离器很难把机微小油颗粒拦截下来,进而微小油颗粒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从而造成机油消耗高的问题。
目前常见的油气分离器结构简单,分离效率低,且普适性较差,不能模块化应用。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目前的油气分离器对混合油气内的微小油颗粒的分离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体积小,能模块化应用且对混合油气内的微小油颗粒的分离效果好的滤棉油气分离装置和滤棉油气分离器。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滤棉油气分离装置和滤棉油气分离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滤棉油气分离装置,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通入待分离的混合油气,所述出气口用于排出分离后的气体,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有用于导出分离出油滴的漏孔;
孔板,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并将所述外壳内部空间隔成两部分,所述孔板上设置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朝向所述进气口,多个所述通孔用于汇聚所述混合油气内的油微粒;
滤棉,设置于所述孔板与所述出气口之间,用于将所述孔板与所述出气口之间的空间隔成两部分,所述滤棉用于拦截和吸附通过所述孔板后混合油气内的油微粒;
撞击板,设置在所述滤棉与所述出气口之间,所述撞击板的撞击面朝向所述滤棉,所述撞击板的下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撞击板的上端与所述外壳之间有缝隙,所述缝隙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撞击板用于拦截和汇聚通过所述滤棉后的撞在所述撞击板上的混合油气的油微粒;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撞击板朝向所述滤棉一面设置有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用于拦截和汇聚通过所述滤棉后的混合油气的油微粒。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孔板的下部,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3mm。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孔板的厚度为5~8mm。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滤棉上端与所述外壳顶部存在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包括镂空的滤棉固定板,用于固定所述滤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滤棉的厚度为5~10mm。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多个所述通孔的高度均低于所述滤棉的上端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孔板、所述滤棉和所述撞击板平行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未经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62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