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及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00269.0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38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林长涌;王小军;殷炳龙;卓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31 | 分类号: | H01M50/531;H01M50/569;H01M10/42;H01M10/613;H01M10/623;H01M10/65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张向琨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终端设备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及终端设备,电池包括保护电路板、第一电芯、第二电芯以及导电件。第一电芯包括极性不同的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第二电芯包括极性不同的第二极耳和第四极耳。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的极性不同。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直接经由导电件相连。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分别与保护电路板相连。在根据本公开的电池中,仅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直接与保护电路板相连,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不通过保护电路板相连,而是通过独立于保护电路板外的导电件相连,由此减少布置在保护电路板上的部件,有效将保护电路板上的热源分散,降低电池保护板的温度,达到降低快充时保护电路板温升的效果,从而降低快充时电池的温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领域中快充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并愈发迫切。对于电池产品来说,电池的热量随着快充电流的增大而增大,电池温升高、发热严重会影响快充效果,还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因此如何降低电池温升成为快充技术发展上的瓶颈。
电池与保护电路板连接,电池通过保护电路板连接至电池充放电端口,形成充放电回路,实现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大电流经过保护电路板,保护电路板会发热严重。由于保护电路板自身布局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导致其散热慢,进而在快充时电池温升高,影响快充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及终端设备,其能够减小快充时电池的温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电池包括保护电路板、第一电芯、第二电芯以及导电件。第一电芯包括极性不同的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第二电芯包括极性不同的第二极耳和第四极耳。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的极性不同。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直接经由导电件相连。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分别与保护电路板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芯包括第一主体,第一主体具有第一侧,第一极耳从第一主体的第一侧延伸出。第二电芯包括第二主体,第二主体具有第二侧,第二极耳从第二主体的第二侧延伸出。第一主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主体的第二侧与保护电路板面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弯折且在保护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包夹导电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具有与导电件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段。第二极耳具有与导电件电连接的第二电连接段。沿保护电路板的厚度方向,第一电连接段和第二电连接段位于保护电路板和导电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件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连接于导电件的第一表面。导电件的第二表面与第一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件。导电件的第二表面与第二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靠近导电件的第二表面的一侧,第一极耳的包夹导电件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三绝缘件。在靠近导电件的第二表面的一侧,第二极耳的包夹导电件的外侧面设置有第四绝缘件。第一主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主体的第二侧分别设置于保护电路板沿保护电路板的第一方向的两侧,第一方向与保护电路板的厚度方向相交。电池还包括第五绝缘件,第五绝缘件分别设置于保护电路板沿保护电路板的第一方向的两侧与第一主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主体的第二侧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保护电路板的厚度方向,第一电连接段和第二电连接段与保护电路板之间设置有第六绝缘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件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将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直接电连接。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和保护电路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芯在数量上以多个设置。各第一电芯包括第一主体,第一主体具有第一大面和第一窄面,多个第一电芯的第一主体以第一大面对第一大面的方式堆叠,第一极耳以层叠在一起的多个设置。第二电芯在数量上以多个设置。各第二电芯包括第二主体,第二主体具有第二大面和第二窄面,多个第二电芯以第二大面对第二大面的方式堆叠,第二极耳以层叠在一起的多个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02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