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防盗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03254.X | 申请日: | 202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59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付贵林;吴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付贵林 |
主分类号: | B60L53/31 | 分类号: | B60L53/31;B60L53/16;B60L53/60;B65H75/48;G07F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1500 河南省许昌***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充电 设备 防盗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防盗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下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插接有螺钉,所述箱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防盗装置,通过固定板和螺钉的配合设计,在使用时通过在所需安装充电设备的地方挖有与充电设备大小一致的槽,将螺钉固定在槽内,从而起到了固定充电设备的效果,达到了防盗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减少空间占用的目的,通过识别码和电动伸缩杆配合设计,在使用时,用户可以通过扫描识别码,启动电动伸缩杆,使其伸展,由于扫描识别码会有后台记录,从而使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防盗装置具备了防盗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防盗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BladeElectric Vehicles,BEV)是一种采用单一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的汽车,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由于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较为简单成熟,所以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中较为普遍,还有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可同时使用电能和燃料两种能源驱动。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面积普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也就应运而生,现有的充电技术有快充和慢充两种,慢充为交流充电,充电的过程需要6-8小时,电流小,充电时间长,充电器和安装成本较低,快充一般为大功率的直流充电,半小时可以充满80%容量,可以短时间对电池进行补电,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快充越来越受到欢迎,而且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然而这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将手伸到充电设备上,以盗取充电设备来获利,然而现有的充电设备防盗措施大部分都是通过外在的摄像头来实现,充电设备本身不具备防盗功能,同时一般的充电桩都设置在路面上,占用了一定量的空间,在充电时候一般都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现有的充电插头的卡紧结构相对较为麻烦,而简单的结构有会出现卡不紧的情况,影响充电的进度。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防盗装置,具备自主防盗、不占用空间和插头机构简单且卡紧效果好等优点,解决了充电设备防盗性能不足、占用空间和卡紧效果不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具备自主防盗、不占用空间和插头机构简单且卡紧效果好等优点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防盗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下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插接有螺钉,所述箱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周向套接有轴环,所述轴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箱盖,所述箱盖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识别码,所述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外表面套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部插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箱盖上。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的周向固定连接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的外表面套接有皮带,所述第一滚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有第二滚轮。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部插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壁插接有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滚轮,所述第四转轴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三滚轮,所述第三滚轮的外表面缠绕有充电线路。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外表面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内部插接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充电线路,所述箱盖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圈。所述箱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承接布,所述承接布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箱盖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付贵林,未经付贵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32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