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锌焙烧炉烟道口拆除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04799.2 | 申请日: | 202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3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大;邹辉;吴贵青;钱军;陈六新;钱冬枝;彭幼林;吴鹏;汪九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铜冠有色金属(池州)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3J11/00;B28D1/08;B28D1/26;B23P17/00 |
代理公司: | 六安市新图匠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9 | 代理人: | 朱小杰 |
地址: | 2471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焙烧 烟道 拆除 新方法 | ||
本发明锌焙烧炉烟道口拆除新方法,应用于焙烧炉和余热锅炉,包括位于焙烧炉一侧的烟气口、连通在余热锅炉和焙烧炉之间的烟道、与焙烧炉连通且位于余热锅炉一侧的烟道口,烟道包括设置在焙烧炉一侧的门柱、设置在锅炉一侧的膨胀节,烟道口的外部从内到外设置有耐火浇注料和钢壳;烟道口的拆除方法从先到后包括对余热锅炉处的烟道口顶部的拆除和对膨胀节至焙烧炉侧的拆除,且对余热锅炉处的烟道口顶部的拆除和对膨胀节至焙烧炉侧的拆除两个过程的方法步骤一致,均使用先开孔再切割的方式,且切割过程采用绳锯进行多次切割;本发明的烟道口拆除方法压缩了工期,大大提升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了施工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焙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锌焙烧炉烟道口拆除新方法。
背景技术
锌焙烧炉用于锌精矿沸腾焙烧,含硫烟气从烟道口进入后续烟尘系统。烟道为钢壳内衬高强度钢纤维耐火浇注料。锅炉出口与烟道之间有一条膨胀缝,采用Z型迷宫结构,内有保温填料、外用高温膨胀布密封,减少漏烟。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特别是开停炉烟道口处热胀冷缩频繁,易出现裂缝,有倒塌风险。裂缝大时需进行拆除烟道口进行重新浇注。一般拆除烟道口是将顶部钢壳割除,从顶部用风镐人工拆除,时间长、风险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人工拆除的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安全风险大、对炉体伤害的的缺点,而提出的锌焙烧炉烟道口拆除新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锌焙烧炉烟道口拆除新方法,应用于焙烧炉和余热锅炉,包括位于所述焙烧炉一侧的烟气口、连通在余热锅炉和焙烧炉之间的烟道、与焙烧炉连通且位于所述余热锅炉一侧的烟道口,所述烟道包括设置在焙烧炉一侧的门柱、设置在锅炉一侧的膨胀节,所述烟道口的外部从内到外设置有耐火浇注料和钢壳;所述烟道口的拆除方法从先到后包括对余热锅炉处的烟道口顶部的拆除和对膨胀节至焙烧炉侧的拆除,且对余热锅炉处的烟道口顶部的拆除和对膨胀节至焙烧炉侧的拆除两个过程的方法步骤一致,均使用先开孔再切割的方式,且切割过程采用绳锯进行多次切割。
优选的,对余热锅炉处的烟道口的拆除包括以下步骤:S1开孔;在余热锅炉侧面的钢壳处割孔,用混凝土开孔机将割开的孔开孔;S2穿入绳锯链条;根据开孔确定好切割面,将切割面作为烟道口外壳的钢壳切开,穿入绳锯链条;S3绳锯切割;用绳锯链条沿着切割面对所述烟道口的耐火浇注料进行多次切割,直到耐火浇注料完全拆除;S4废料运输;将S3中切割下来的耐火浇注料不断用吊车运输至地面。
优选的,在S3绳锯切割中,切割分为多个过程,包括:S31:纵向切割;将绳锯沿着纵向,即相对于切割位置所在的竖直方向上进行切割,直接切割到贴近余热锅炉侧壁的位置;S32横向多次切割;将绳锯沿着横向,即相对于切割位置所在的水平方向上进行多次切割,每次切割都将切割到贴近余热锅炉侧壁的位置,直到将耐火浇注料完全切除。
优选的,在S3绳锯切割中要将耐火浇注料和钢壳一起切割下来。
优选的,在S2穿入绳锯链条的步骤中,切割面的钢壳外壳切开深度为10cm。
优选的,在S32横向多次切割中,具体横向切割的次数不小于三次。
优选的,在S32横向多次切割后,利用风镐对剩余未割除干净的耐火浇注料表面进行敲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一是原有人工拆除烟道口工期长,约15-20天,本发明采用绳锯切割后,可将工期压缩到7天左右,大大提升作业效率;二是原先拆除过程因为是高空作业,作业面小,安全风险很大,现在缩短了作业时间,利用绳锯先纵切后多次横切的切割方式能稳定加工面,均能降低作业风险;三是原先使用风镐凿除的耐火浇注料会散落砸坏下方设备,本发明将浇注料与烟道口最外部的钢壳整体吊运,散落风险减小,保护下方设备的同时降低了作业工人的安全风险;四是原拆除方法由于采用风镐凿除的耐火浇注料,振动很大,容易造成对焙烧炉门柱及炉定浇注料的松动、脱落,对焙烧炉造成局部受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铜冠有色金属(池州)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铜冠有色金属(池州)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47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警用冲锋帽
- 下一篇:一种石化废水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