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内径钢管刻制标准内外伤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06923.9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9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翔;李晨;齐锦绣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新特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H9/06 | 分类号: | B23H9/06;B23H1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轩勇丽 |
地址: | 61005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径 钢管 刻制 标准 外伤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内径钢管刻制标准内外伤设备,属于无损检测用的标准样管电火花加工领域,包括精密工作台、控制单元、设置在精密工作台上的移动平台、冷却循环单元、精密运行机构,所述移动平台、冷却循环单元由控制电缆与控制单元相连,移动平台包括配合使用的高精度滚动导轨、精密丝杠、锁紧装置和手轮,配合使用的所述高精度滚动导轨、精密丝杠、锁紧装置和手轮使工件在其轴向X向、径向Y向、垂直Z向上移动,本发明能实现小内径(内径Φ6‑180mm,外径Φ≦210mm)精密钢管和各种特殊钢管(棒)材制作高精度内外伤的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损检测用的标准样管电火花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内径钢管刻制标准内外伤设备。
背景技术
精密特殊无缝钢管,具有耐高压,高精度,高光洁度,冷弯不变形等特点,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船舶、高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精密特殊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NDT)有着非常高的标准要求,而用于对比测试的小内径高精度标准样管的制作非常困难。
刻伤机专用于在钢管内外壁及各种钢材内外表面制作标准伤,以电火花方式进行加工,可完成纵向、横向和斜向标准人工槽的制作,以及平底孔、矩形凹块的加工。设备采用低电压脉冲放电技术,以μm级的间隙控制电极和工件之间产生火花放电,放电通道中心的高温使工件金属熔化,甚至少量汽化,同时冷却液也部分产生汽化,汽化后的冷却液和金属蒸汽瞬间迅速热膨胀,抛出熔化和汽化了的金属材料,从而实现对金属钢管外伤和内伤的电蚀加工。
现有技术加工内伤的一种方法是将钢管剖成两半或者开一个天窗,加工好内伤后再焊接复原,并打磨焊缝;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精密钢管焊接打磨后存在变形,难以校正;二是焊缝处材质变化,探伤设备检测时会读取到较大的干扰信号;三是加工费时费力,样管质量低。
针对小内径钢管内外壁加工标准人工缺陷,包括纵向(沿钢管轴向)和横向(垂直于钢管轴向),人工缺陷要求通常为:长度3-50mm,宽度0.05-0.50mm,深度0.05-1.5mm,加工公差为深度值*±5%,人工槽的宽度由电极片的厚度来确定。在钢管外壁加工制作标准缺陷(外伤)相对容易,而在铜管内壁加工制作标准缺陷(内伤)十分困难,尤其针对在内径6mm钢管内,距管端150mm以上的位置刻制内壁标准人工缺陷,缺陷的宽度为0.05mm,长度为3-25mm,深度0.05-0.2mm时,很难在钢管内壁刻伤,且精度很难达到要求。造成了无损探伤设备无法校准,容易产生漏报和误报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的加工内伤方式存在对钢管造成损伤、工艺复杂,及小内径钢管内壁加工缺陷精度低,探伤设备无法校准、容易产生漏报和误报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内径钢管(内径Φ6-180mm,外径Φ≦210mm)刻制高精度标准内外伤设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小内径钢管刻制标准内外伤设备,包括精密工作台、控制单元、设置在精密工作台上的移动平台、冷却循环单元、精密运行机构,所述移动平台由控制电缆与控制单元相连,冷却循环单元与控制单元直接相连,移动平台包括配合使用的高精度滚动导轨、精密丝杠、锁紧装置和手轮,配合使用的所述高精度滚动导轨、精密丝杠、锁紧装置和手轮使工件在其轴向X向、径向Y向、垂直Z向上移动,所述高精度滚动导轨包括X向导轨、Y向导轨以及Z向导轨,所述精密丝杠包括X向丝杆、Y向丝杆及Z向丝杆,所述手轮包括X向手轮、Y向手轮及Z向手轮。
优选的,所述X向导轨、Y向导轨以及Z向导轨的长度的比例为(25-15):1:(5-9)。
优选的,所述精密运行机构包括精密加工刀杆和电极片,所述精密加工刀杆内轴向设置有刀杆内孔,所述精密加工刀杆的一端设置有刀杆窄缝,另一端设置有刀杆冷却液接头,所述电极片设置在刀杆窄缝内。
优选的,所述精密加工刀杆的材料为高钢度硬质合金,外径为2.5-3.5mm,内径为1.2-1.8mm,长度为250-270mm;所述电极片的厚度为0.04-0.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新特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新特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69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于摄像头模组的主动对准方法
- 下一篇:一种渣浆泵内衬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