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识别跨行指令并补充银行行号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08009.8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7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吕哲;郝敏;贺玉明;梁晓明;王凯;吴李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40/02 | 分类号: | G06Q40/02;G06Q2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吕俊刚;吴学锋 |
地址: | 10081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识别 指令 补充 银行 行号 方法 装置 | ||
1.一种识别跨行指令并补充银行行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银行行号数据表;其中,银行行号数据表,包括:银行行号,与银行行号存在对应关系的银行多维信息;
接收待遇支付指令;其中,待遇支付指令,包括:收款人信息;
根据待遇支付指令中的收款人信息,匹配银行行号数据表中与银行行号存在对应关系的银行多维信息,匹配成功时将对应的银行行号补充至待遇支付指令中;
识别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判断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是否为跨行交易;当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为跨行交易时,根据银行行号和待遇支付指令跨行支付职业年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银行行号数据表,包括:
获取银行BIN码表、银行行号表和历史账户表;其中,银行BIN码表,包括:银行账号,BIN码,银行卡长度,银行行号;银行行号表,包括:银行名称,银行行号;历史账户表,包括:历史收款账号,银行行号;
根据银行BIN码表、银行行号表和历史账户表,建立银行行号与银行多维信息的对应关系;其中,银行多维信息,包括:银行账号,BIN码,银行卡长度,银行名称,历史收款账号;
将银行行号以及与银行行号存在对应关系的银行多维信息按照对应关系组合排序,建立银行行号数据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收款人信息,包括:收款银行账号,收款银行名称;
根据待遇支付指令中的收款人信息,匹配银行行号数据表中与银行行号存在对应关系的银行多维信息,匹配成功时将对应的银行行号补充至待遇支付指令中,包括:
从待遇支付指令的收款人信息中提取收款银行账号,循环截取收款银行账号前3位到10位作为BIN码,结合收款银行账号长度匹配银行行号数据表中银行多维信息的BIN码,匹配成功时将银行行号数据表中银行多维信息的BIN码对应的银行行号补充至待遇支付指令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待遇支付指令中的收款人信息,匹配银行行号数据表中与银行行号存在对应关系的银行多维信息,匹配成功时将对应的银行行号补充至待遇支付指令中,还包括:
从待遇支付指令的收款人信息中提取收款银行名称,匹配银行行号数据表中银行多维信息的银行名称,匹配成功时将银行行号数据表中银行多维信息的银行名称对应的银行行号补充至待遇支付指令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待遇支付指令中的收款人信息,匹配银行行号数据表中与银行行号存在对应关系的银行多维信息,匹配成功时将对应的银行行号补充至待遇支付指令中,还包括:
根据从待遇支付指令的收款人信息中提取的收款银行账号,匹配银行行号数据表中银行多维信息的历史收款账号,匹配成功时将银行行号数据表中银行多维信息的历史收款账号对应的银行行号补充至待遇支付指令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识别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判断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是否为跨行交易,包括:
从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中提取银行行号,与本行的银行行号比对判断,若银行行号一致,则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为行内交易,若银行行号不一致,则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为跨行交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识别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判断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是否为跨行交易,还包括:
从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中提取收款银行名称,与本行的银行名称比对判断,若银行名称一致,则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为行内交易,若银行名称不一致,则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为跨行交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识别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判断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是否为跨行交易,还包括:
从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中提取银行行别,与本行的银行行别对比判断,若银行行别一致,则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为行内交易,若银行行别不一致,则补充银行行号后的待遇支付指令为跨行交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800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