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协同调谐缓冲器的宽范围低功率波动压控振荡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09996.3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43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润曦;汪如梦;石春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B5/18 | 分类号: | H03B5/18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张翔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协同 调谐 缓冲器 范围 功率 波动 压控振荡器 | ||
1.一种使用协同调谐缓冲器的宽范围低功率波动压控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压控振荡器由一个振荡器主体和一个协同调谐输出缓冲器构成,其具体形式为:
振荡器主体中,第一NMOS管M1的源极、第二NMOS管M2的源极和第三NMOS管M3的漏极、第四NMOS管M4的漏极相接,第二NMOS管M2的栅极、第一NMOS管M1的漏极和第一可变电容管Cv1的栅极、第三可变电容管Cv3的栅极、第五可变电容管Cv5的栅极共同接到振荡器核心的第一输出端VP,第一NMOS管M1的栅极、第二NMOS管M2的漏极和第二可变电容管Cv2的栅极、第四可变电容管Cv4的栅极、第六可变电容管Cv6的栅极共同接到振荡器核心的第二输出端VN,第三NMOS管M3的源极和第四NMOS管M4的源极接到地线GND,第三NMOS管M3的栅极和第四NMOS管M4的栅极连接到电压控制信号VB1;第一可变电容管Cv1的源极和漏极相接和第二可变电容管Cv2的源极和漏极相接至调谐电压VTUNE,第三可变电容管Cv3的源极和漏极相接和第四可变电容管Cv4的源极和漏极相接至数字控制电压SW1,第五可变电容管Cv5的源极和漏极相接和第六可变电容管Cv6的源极和漏极相接至数字控制电压SW2,开关电感T1由主级电感L1、次级电感L2和开关管第五NMOS管M5构成,主级电感L1的一端与第一输出端VP相接,主级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输出端VN相接,主级电感L1的物理中心位置接电源电压VDD;次级电感L2的一端与第五NMOS管M5的漏极相接,次级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五NMOS管M5的源极相接,次级电感L2的物理中心位置接地,第五NMOS管M5的栅极接数字电平SWL;
协同调谐输出缓冲器中,第六NMOS管M6的栅极接到振荡器核心的第一输出端VP,第七NMOS管M7的栅极接到振荡器核心的第二输出端VN,第六NMOS管M6的源极、第七NMOS管M7的源极和第八NMOS管M8的漏极、第九NMOS管M9的漏极相接,第六NMOS管M6的漏极和第七可变电容管Cv7的栅极、第九可变电容管Cv9的栅极、第十一可变电容管Cv11的栅极、第一补偿电容C1的一端共同接到协同调谐输出缓冲器的第三输出端VPO,第七NMOS管M7的漏极和第八可变电容管Cv8的栅极、第十可变电容管Cv10的栅极、第十二可变电容管Cv12的栅极、第二补偿电容C2的一端共同接到协同调谐输出缓冲器的第四输出端VNO,第八NMOS管M8的源极和第九NMOS管M9的源极、第一补偿电容C1的另一端、第二补偿电容C2的另一端接到地线GND,第八NMOS管M8的栅极和第九NMOS管M9的栅极连接到电压控制信号VB2;第七可变电容管Cv7的源极和漏极相接和第八可变电容管Cv8的源极和漏极相接至调谐电压VTUNE,第九可变电容管Cv9的源极和漏极相接和第十可变电容管Cv10的源极和漏极相接至数字控制电压SW1,第十一可变电容管Cv11的源极和漏极相接和第十二可变电容管Cv12的源极和漏极相接至数字控制电压SW2,开关电感T2由主级电感L3、次级电感L4和开关管第十NMOS管M10构成,主级电感L3的一端与第三输出端VPO相接,主级电感L3的另一端与第四输出端VNO相接,主级电感L3的物理中心位置接电源电压VDD;次级电感L4的一端与第十NMOS管M10的漏极相接,次级电感L4的另一端与第十NMOS管M10的源极相接,次级电感L4的物理中心位置接地,第十NMOS管M10的栅极接数字电平SW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999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