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雷达织物吸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12028.8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7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何雄;顾兆栴;孙惠敏;何欣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航龙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7/00 | 分类号: | H01Q17/00;H01Q15/14;F41H3/02;B05D7/24;B05D5/00;G01S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0 | 代理人: | 罗慧 |
地址: | 610101 四川省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雷达 织物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雷达织物吸波结构,属于吸波材料技术领域,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迷彩单元、吸波结构单元和反射单元;其中,所述迷彩单元为织物上印刷迷彩涂层,所述吸波结构单元为在织物上印刷吸波涂层后裁剪成十字星形结构,所述反射单元为在织物上印刷金属涂层;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吸波结构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雷达织物吸波结构具有红外伪装、雷达吸波承载、抗撕裂、耐环境优良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波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雷达织物吸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由电磁波辐射引起的电磁污染、电磁干扰、泄密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在军用服装方面,对电磁波的屏蔽和吸收已成为选材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雷达吸波织物兼具有抗撕裂强度高、质量轻和对电磁波良好的吸收性的特点,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热点。对于雷达织物吸波结构的吸波机制可以描述为:由透波表层进入织物结构内部的电磁波,通过吸波结构进行多次散射与吸收,最大限度地衰减电磁能量并由此获得宽频吸收效果。
现有的雷达吸波结构主要立体结构和平面结构,立体结构以立体切花结构或外挂布条等方式进行红外、雷达多频谱伪装。在设计上模仿树叶,在基本服的外面附加了一种切花伪装网,现有的立体结构的雷达吸波结构虽然雷达吸波效果好,但重量大,防钩挂性能较差。平面结构吸波性能较差,在8-18GHz,雷达反射率在-0.6dB以下;在12-18GHz,雷达反射率在-2.0dB以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供一种雷达织物吸波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创新地采用了多层平面结构来实现防红外和雷达侦查技术,制备出具有红外伪装、雷达吸波、抗撕裂、防水、阻燃等性能的多层平面结构试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雷达织物吸波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迷彩单元、吸波结构单元和反射单元;其中,所述迷彩单元为织物上印刷迷彩涂层,所述吸波结构单元为在织物上印刷吸波涂层(本发明的吸波涂层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炭黑等介电型吸收材料)后裁剪成十字星形结构,所述反射单元为在织物上印刷金属涂层。
本发明的吸波结构单元设置有吸波涂层,所述电阻涂层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炭黑等介电型吸收材料,本发明的吸波涂层即电阻涂层,材料都是炭黑等介电型吸收材料,通过十字星形结构,对电磁波进行多次反射和吸收,可以有效地耗散电磁波的能量,从而达到吸波效果。没有电阻涂层的结构,雷达反射率基本为0,无吸波效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迷彩单元的织物和迷彩层之间还设置有电阻涂层。
本发明利用在织物基材上印刷电阻涂层,并通过对电阻涂层进行电磁波匹配设计,具体而言,电阻涂层所形成的不同电阻对电磁波的吸收效果不同,本发明主要针对电阻涂层的厚度和电阻值与电磁波进行匹配设计,从而提高雷达织物吸波结构的力学性能的同时,使得其吸波频带进一步拓宽以及吸波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中国发明申请CN201010541664中,虽然其在S、C、X、Ku波段的雷达波衰减均大于5bB,但其明确指出,必须保证涂层的厚度在2mm 以上,才有良好的吸波效果,涂层厚度大于2mm 的情况下,涂层随织物发生形变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龟裂和脱落现象,且面密度较大,造成整体质量较大。本发明只针对X和Ku波段进行了研究,设置合适电阻的电阻涂层和十字星形结构所形成的吸波结构是本发明的关键点。本发明的吸波结构中,电阻涂层的厚度为0.05-0.10mm,雷达织物吸波结构在8~18GH范围内≤-4.4dB(HH极化);在8~18GH范围内≤-4.9dB(VV极化)。在8~18GH范围内雷达反射率平均值为-9.4dB(HH极化);在8~18GH范围内雷达反射率平均值为-8.7dB(VV极化);可达到吸波频带宽的效果,见图3和图4。而迷彩单元无电阻涂层的结构吸波效果见图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航龙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航龙航空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20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