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图像的空域隐写增强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13128.2 | 申请日: | 202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71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宋婷婷;刘明林;骆伟祺;郑培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1/00 | 分类号: | G06T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张金福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图像 空域 增强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图像的空域隐写增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隐写分析网络的损失函数对测试原图进行求导,以获得所述测试原图对应的梯度图;其中,所述隐写分析网络根据训练原图集及其经过初始化隐写后得到的载密训练图像集训练而成;
S2:对所述测试原图进行初始化隐写,以获得所述测试原图的初始代价图;
S3:根据所述梯度图、多个预设参数和预设更新强度,对所述初始代价图的代价进行更新以获得多个目标代价图;每一个所述目标代价图对应一个所述预设参数;包括以下步骤:
S3.1:将所述梯度图中的像素点按梯度绝对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将所述初始代价图中的像素点按代价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根据多个预设参数确定所述梯度图中排序在前若干位的像素点作为第一部分单元,以及,根据多个预设参数确定所述初始代价图中排序在前若干位的像素点作为第二部分单元;
S3.2:将对应于相同的预设参数的所述第一部分单元和所述第二部分单元的交集作为修改单元,以获得多个修改单元,每一个所述修改单元对应一个所述预设参数;
S3.3:根据所述多个修改单元和预设更新强度,对所述初始代价图的代价进行更新以获得多个目标代价图,所述目标代价图与所述修改单元一一对应;
S4:按照所述多个目标代价图对所述测试原图进行隐写,以获得多个候选载密图像;所述候选载密图像与所述目标代价图一一对应;
S5:从所述多个候选载密图像中确定出一个候选载密图像作为目标载密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图像的空域隐写增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3包括以下步骤:
S3.3.1:在所述初始代价图中确定出与每个所述修改单元相对应的初始代价单元,以获得多个初始代价单元;
S3.3.2:以预设更新强度对每个所述初始代价单元的代价进行更新以获得多个目标代价图;其中,所述初始代价单元用于对所述测试原图的像素进行加一操作,或者,所述初始代价单元用于对所述测试原图的像素进行减一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图像的空域隐写增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6:根据所述目标载密图像的图像大小以及预设的嵌入率,计算获得所述目标载密图像中秘密信息的嵌入长度;
S7:对所述目标载密图像的样本值进行提取,以获得提取信息;
S8:根据所述提取信息以及所述秘密信息的嵌入长度,还原所述秘密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图像的空域隐写增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包括以下步骤:
S5.1:分别计算所述多个候选载密图像中每一个所述候选载密图像的残差与所述测试原图的残差之间的曼哈顿距离;
S5.2:将所述曼哈顿距离最小的相应候选载密图像确定为目标载密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312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利工程用智能化排淤除沙式泵站
- 下一篇:一种集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