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型钢增强胶合木/竹-混凝土组合梁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14143.9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4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徐金俊;罗俊斌;黄新良;单波;张锡成;汪小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浙江汉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29 | 分类号: | E04C3/29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徐激波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钢 增强 胶合 混凝土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型钢增强胶合木/竹‑混凝土组合梁,包括:胶合木/竹梁、混凝土板和加固结构,加固结构采用两块L形钢板,L形钢板中间跨处设置有U形钢带,U形钢带将两块L形钢板连接形成加固结构,L形钢板的两肢的净截面上均设有第一连接螺栓,U形钢带的底部位置处设有第二连接螺栓,胶合木/竹梁、混凝土板通过第一连接螺栓与L形钢板连接,U形钢带通过第二连接螺栓与胶合木/竹梁的底部进行连接。本发明采用钢构件进行加固,能有效限制木/竹梁的受弯变形,延缓木/竹片材胶合面黏脱开裂,增大木/竹‑混凝土结合面刚度,进而大大提高组合梁的组合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型钢增强胶合木/竹-混凝土组合梁。
背景技术
当今建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以钢材和水泥为代表的传统结构材料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大力推进以竹木结构为代表的绿色建筑,以及发展装配式建筑。将竹木材料用作结构材料,可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木结构相对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砖混、钢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好、建筑耗能少、环境友善、施工简便、节能保温等优点。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竹林资源,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能与木材相类似,并且具有质量轻、价格低、韧性好、材料来源广泛,特别是成熟周期短等优点,是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材料。目前,胶合木和胶合竹都在土木结构中已有相当可观的应用。
胶合木/竹-混凝土组合梁作为一种具体的应用形式,其中胶合木片或胶合竹片之间的结合主要是由胶水起到的黏结作用,一旦片材之间发生撕裂或者片材断裂,将直接降低组合梁的抗弯刚度;此外,在弯矩作用下,胶合木/竹梁与混凝土板相接触的结合层界面由于二种材料的变形差异导致结合面刚度不足,易产生滑移现象。这两种界面如不进行加固,组合梁的组合效率将会大大降低,而目前尚未见到对该问题进行解决或者改进的方法和技术。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型钢增强胶合木/竹-混凝土组合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型钢增强胶合木/竹-混凝土组合梁,包括:胶合木/竹梁、混凝土板和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采用两块L形钢板,所述L形钢板中间跨处设置有U形钢带,所述U形钢带将两块L形钢板连接形成所述加固结构,所述L形钢板的两肢的净截面上均设有第一连接螺栓,所述U形钢带的底部位置处设有第二连接螺栓,所述胶合木/竹梁、所述混凝土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螺栓与所述L形钢板连接,所述胶合木/竹梁、混凝土板通过第一连接螺栓与L形钢板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梁构件,所述U形钢带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螺栓与所述胶合木/竹梁的底部进行连接;第二连接螺栓加强了U形钢带和胶合木/竹梁底部的连接强度;所述L形钢板的厚度取值区间为3至10毫米,所述L形钢板的肢长取值区间为80至100毫米,所述U形钢带宽度取值区间为1/4梁高至1/3 梁高,所述U形钢带间净距取值区间为1/3梁高至1/2梁高。
优选的,所述U形钢带的厚度应与所述L形钢板的厚度保持一致。
优选的,所述U形钢带设置在所述胶合木/竹梁中间1/3跨范围内。
优选的,所述胶合木/竹梁、所述混凝土板与所述加固结构的接触面通过建筑结构胶进行黏贴。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螺栓和所述第二连接螺栓均采用高强螺栓。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螺栓避开所述胶合木/竹的胶合层。
优选的,所述胶合木/竹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连接采用现浇的方式组合,或者采用装配的方式组装。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板的板顶处设置有后浇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汉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浙江汉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41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