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对多旋翼无人机应急安全保障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17393.8 | 申请日: | 202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9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刚 |
主分类号: | B64C39/02 | 分类号: | B64C39/02;B64D1/02 |
代理公司: | 义乌市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20 | 代理人: | 汪奇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对 多旋翼 无人机 应急 安全 保障 技术 | ||
本发明涉及山地人员救援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针对多旋翼无人机应急安全保障技术,主要针对复杂地形特殊环境的应急救援,基本达到及时响应,快速实施救援,准确性高,数据处理传输,节省人力,减小人员二次伤害的需求对于整体救援精准性实时性快速性要求,通过数据图像,两端人员实时沟通回传,多维度,大密度的传输方式,使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得到很好的保护,实现全过程救援可视化,安全化,快速化,精准化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山地人员救援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针对多旋翼无人机应急安全保障技术。
背景技术
山地火场等危险应急救援是对遇险人员进行紧急救护保护人员安全,减小损失的重要应用需求,现有的应急救援方式,对于山地地形,战场环境,火灾火场,响应效率低,不具备全天候全地形,不能进行有效快速的救援,耗费人力,救援人员与被救人员危险程度高,数量少分布面小,不能满足应用需求来进行有效及时的应急救援不能满足应用需求。通过救援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及时的进行救护和救援物资的投送,减小人员危险程度和数量与时效性。
现有应急救援方式效率地下,救援设备数量稀少,救援数据不能及时有效反馈,救援周期长延时性过大,救援人员多,造成无法准确对遇险人员进行针对性精准救护与转移,无法全天候,应对多种救援环境进行救护救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而提供针对多旋翼无人机应急安全保障技术。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针对多旋翼无人机应急安全保障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S1:救护方舱搭载救援机器人对所需救援位置及救援物资的装载;
S2:进行救援数据分析配合救援人员进行预定位置快速移动;
S3:独立获取救援位置进行救援物资的自动投送;
S4:配合救护人员进行被困人员的紧急转移快速将受伤人员转移到最近救护站;
S5:根据救援人员设定进行伴随跟踪,防止救护过程二次伤害;
S6:通过救护站与现场救援人员实时数据沟通,位置影像回传至救援站后台数据中心平台分析提供最快速最有效的救护方案;
S7:数据处理平台进行数据的处理存储建档。
与现有应急救援方式相比,本发明的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在救援任务中,节省人力,范围广,地形适应性强,速度快,实时性强,信息数据多可进行多维度辅助救援,隐蔽性高,可进行多密度全天候救援作业与战场救护,救援安全性时效性更高更准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具体阐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构成对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步骤1:救援方舱搭载于救援机器人;
步骤2:供电开机,写入救援位置救援机器人置于空旷地域,进行自主移动到写入到内部的救援位置;
步骤3:到达救援位置投放救援物资,建立通信回传现场图像数据;
步骤4:通过平台处理大数据进行监看回传影响,回传数据分析救援管理人员进行辅助数据支持提高救援计划的精准化制定;
步骤5:救援机器人进行被困人员的搭载,伴随救援人员进行运输无需人力转运;
步骤6:救援机器人进行夜间救护可打开其照明设备进行正常救援工作与给与人员进行照明辅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刚,未经李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73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综采工作面调斜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生物质基水凝胶抗菌伤口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