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头枕用低透TPU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17511.5 | 申请日: | 202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5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何建雄;杨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雄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雄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7/048 | 分类号: | C08J7/048;C09D179/08;C09D7/61;C08G18/75;C08G18/67;C08G18/66;C08G18/48;C08G18/12;C08L7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头枕用低透 tpu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头枕用低透TPU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汽车头枕用低透TPU薄膜包括层叠设置的TPU薄膜层和水蒸气阻隔层,所述水蒸气阻隔层包括层状硅酸盐矿物和合成树脂;所述TPU薄膜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聚醚多元醇10‑20重量份、脂肪族二异氰酸酯60‑80重量份、丙烯酸类衍生物10‑20重量份、催化剂1‑4重量份以及扩链剂1‑5重量份;该汽车头枕用TPU薄膜在具有较好机械性能的前提下,还具有较低的水汽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汽车头枕用TPU薄膜的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价格低廉,便于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薄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头枕用低透TPU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是一类加热可塑化、溶济可溶解的聚氨酯材料,具有独特的软硬段嵌段共聚物结构,因其同时具有橡胶的弹性和塑料的可加工性,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例如:汽车车体外部配件、电缆护套、胶带、滑雪鞋、齿轮、胶管、服装面料、充气产品等。
但TPU薄膜对氧气等小分子物质的阻隔性能不佳,单纯通过添加填料来提高TPU薄膜的阻隔性能会导致力学性能有所下降,因此如何通过改性来获得阻隔性能优异且同时具备高力学强度的复合材料是研究重点。
CN106883565A公开了一种高阻隔复合薄膜,包括外层、阻隔层和内层三个复合结构层,所述涂层包括以下百分含量的组分制成:PA 75-80%、纳米硅溶胶20-25%,所述阻隔层包括以下百分含量的组分制成:PET 30-60%、PEN8-18%、纳米改性蒙脱土30-60%,所述内层包括以下百分含量的组分制成:PE30-60%、PP 30-55%、成核剂24%、相容剂5-15%,该复合薄膜具有较好的阻隔性能,但是其阻隔性能仍有待提高。
CN 108216912A公开了一种用于食品包装的高阻隔性TPU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高阻隔性TPU薄膜以TPU膜为基体,掺有食物保鲜剂改性的碳纳米纤维。本发明将食物保鲜剂改性的碳纳米纤维掺入TPU膜中,碳纳米纤维与保鲜剂产生协同抑菌作用,延缓食物变质,碳纳米纤维分散在TPU膜中形成交织的网络结构,增加了TPU膜的疏水性和对水汽氧气的阻隔作用,但是其阻隔性能仍有待提高。
因此,提供一种具有较高机械性能的前提下,具有较低的水汽和氧气透过率的汽车头枕用低透TPU薄膜非常有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头枕用低透TPU薄膜及其制备方法,TPU薄膜具有较好机械性能的前提下,具有较好的隔水隔氧的效果,且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价格低廉,便于实现。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头枕用低透TPU薄膜,所述汽车头枕用低透TPU薄膜包括层叠设置的TPU薄膜层和水蒸气阻隔层,所述水蒸气阻隔层包括层状硅酸盐矿物和合成树脂。
本发明中的汽车头枕用TPU薄膜包括TPU薄膜层以及位于TPU薄膜层表面的水蒸气阻隔层,使得到的汽车头枕用TPU薄膜具有较低的水汽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
本发明中低透是指水汽的透过率低于17.5g·mm/m2·d·Pa,氧气的透过率低于16.2cm3·mm/m2·d·Pa。
在本发明中,所述TPU薄膜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
本发明中,TPU薄膜层的制备原料包括聚醚多元醇、脂肪族二异氰酸酯、丙烯酸类衍生物、催化剂以及扩链剂,其制备的TPU薄膜层在保证较好机械性能的前提下,具有较低的氧气透过率;其中聚醚多元醇、脂肪族二异腈酸脂在催化剂以及扩链剂的作用下形成TPU薄膜,通过控制聚醚多元醇和脂肪族二异腈酸脂的添加量以及具体选择,可以使TPU薄膜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丙烯酸类衍生物具有较低的氧气通过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雄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雄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雄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雄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75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式二级升温高效节能热管蒸汽发生器
- 下一篇:双向静电放电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