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定性好的电磁炉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18880.6 | 申请日: | 202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2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虎林 |
主分类号: | F24C7/00 | 分类号: | F24C7/00;F24C7/08;F24C15/08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粤捷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83 | 代理人: | 张谦 |
地址: | 528402 广东省中山市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性 电磁炉 | ||
1.一种稳定性好的电磁炉,包括电磁炉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炉本体左侧以及右侧分别套接有左护杆以及右护杆,所述左护杆以及右护杆外端面通过连接杆与U型支杆转动连接,所述U型支杆底端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位于电磁炉本体正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护杆右端面后部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左护杆左端面后部加工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杆滑动连接在导向孔内部,且右护杆后端面通过螺纹与紧固螺栓相连接,所述紧固螺栓前端面穿过右护杆,并与导向杆相接触,右护杆便于通过导向孔沿着导向杆进行左右移动,并通过紧固螺栓对导向杆进行顶紧固定,实现了对左护杆与右护杆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便于将左护杆以及右护杆套接在不同尺寸的电磁炉本体上,而且便于通过对导向杆进行握持,从而对本装置进行携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护杆右端面以及右护杆左端面均一体连接有凸条,所述电磁炉本体左端面以及右端面均等距加工有四个卡槽,所述凸条卡接在卡槽内部,通过对凸条卡接在不同位置的卡槽内,实现了对左护杆以及右护杆进行向上调节高度,实现了左护杆以及右护杆上端面高于电磁炉本体上端面,便于对放置在电磁炉本体上端的锅具进行限位以及防护,通过了锅具的放置的稳定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护杆以及右护杆前端面均通过转轴与挡块转动连接,将挡块通过转轴进行转动,实现挡块转动到电磁炉本体前侧面,便于对左护杆以及右护杆进行限位,避免其从电磁炉本体上脱落,提高了连接稳定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护杆以及右护杆后端面均固定连接有中空座,所述中空座内部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左护杆后侧的转杆上缠绕有连接带一端,所述连接带另一端缠绕在右护杆后侧的转杆上,且连接杆从中空座后端穿过,所述中空座通过螺栓与转杆转动连接,通过对转杆进行转动,便于对连接带进行收卷以及松开,便于连接带自由进出中空座,且便于通过螺栓的转动对转杆进行顶紧固定,进而对连接带进行限位,使用人员便于对连接带进行握持,实现对本装置进行携带,也便于将连接带从中空座内部拉出,并反向套接在左护杆、右护杆以及电磁炉本体外侧面上,实现了对挡块进行夹紧,避免挡块松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左护杆以及右护杆的限位稳定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端面前后对称加工有至少两组开口槽,所述U型支杆设有两个,两个所述U型支杆前后对称连接在左护杆以及右护杆下端,且两个U型支杆下端均位于开口槽内,通过底板以及U型支杆便于对左护杆、右护杆以及电磁炉本体进行稳定支撑,而且将U型支杆下端分别置于不同位置处的开口槽内部,实现了对U型支杆进行转动,进而实现对电磁炉本体的高度进行调节,实现了对电磁炉本体进行调节高度的目的,扩大了适用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杆内顶部加工有通孔,所述U型支杆通过通孔套接在连接杆上,所述U型支杆前上方以及后上方均通过螺纹与锁紧螺栓相连接,所述锁紧螺栓内端面穿过U型支杆并与连接杆环形侧面相接触,通过锁紧螺栓的转动并向内移动,从而对连接杆进行顶紧固定,实现了对U型支杆的转动角度进行控制,也方便对U型支杆进行拆卸,方便更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内部下端面加工有内凹槽,所述内凹槽上端面与开口槽内下端面相连通,且内凹槽内部均匀设置有四个风扇,且四个风扇均通过螺栓与内凹槽内顶端固定连接,风扇运行便于通过最外层的开口槽进行吸气,并通过内侧的开口槽向上吹气,实现了对电磁炉本体进行吹拂散热的目的,提高了电磁炉本体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虎林,未经王虎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888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人工智能的印章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电梯底坑爬梯装置